行至岁末,各家车企进入销量冲刺的关键阶段。在刚刚过去的11月,一直一蹶不振的合资品牌也终于“苏醒”,上汽通用、一汽丰田等合资品牌11月销量均实现环比增长,创年内新高。然而,这一短暂复苏似乎无济于事,难以遏制合资品牌在华份额缩水态势。近日,瑞银方面分析称,2020~2024年,跨国车企在华产能利用率从73%下降至56%。据估算,跨国车企在中国预计将有1000万辆冗余产能需削减。
“断臂求生”成日常
12月5日,据彭博社报道,根据通用汽车提交的证券文件,该公司将在中国业务的重组中承担超50亿美元的支持和资产减值,预计将对其在中国合资企业的价值减记26亿~29亿美元。文件显示,通用还预估支出27亿美元(约196.86亿元人民币)的重组费用,主要用于关闭工厂和减少不盈利车型的生产。对此,通用中国声明,为实现上期发展目标,正采取措施减少库存、按需生产、保护价格体系及降低固定成本。
今年8月,上汽通用曾传出裁员、削减产能的消息。据了解,上汽通用在国内共拥有浦东金桥、烟台东岳、沈阳北盛和武汉四大生产基地,合计年产能约260万辆。而2023年,上汽通用销量仅100.1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50%,关停工厂实属无奈之举。今年10月,上汽通用仅生产3.6万辆汽车,同比下降61.97%。
日系车企在华关停工厂的举措同样时有发生。6月,日产汽车宣布正式关闭其与东风汽车合资的常州乘用车工厂,这是日产汽车在中国首次关闭乘用车工厂。据悉,该工厂主要生产逍客车型,年产能约为13万辆,占日产在华总产量的10%左右,2020年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
7月,本田中国宣布,计划关闭在中国的部分生产线,将在华燃油车产能从149万辆降至120万辆。其中,广汽本田于10月关闭年产能为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该生产线主要生产中型车雅阁,产线关闭后该车型将转移至第二产线生产,原产线生产设施或被拆除,后续计划作为仓库使用。东风本田则于11月停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
曾在巅峰时期设立5个中国工厂的北京现代,整车年产能超165万辆,而今年1~10月在华销量仅13.4万辆。为缩减开支,北京现代先后出售北京第一工厂、低价甩卖重庆工厂、停产沧州工厂,年产能跌至45万辆。
销量跌跌不休是主因
在销量表现上,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今年10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7万辆,同比下降17%。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9%,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4%,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以日产汽车为例,10月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10月销量为61170辆,同比下降16.52%。本田也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广汽本田10月销量同比下滑33.29%,东风本田同比下滑45.20%。即便是电动化转型在合资品牌中出类拔萃的大众汽车,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下降了24.7万辆,降幅达11.5%。
销量下降引发的利润压缩让合资品牌不堪重负,削减产能刻不容缓。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便表示,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销量下降和利润压缩的双重挑战,其平均每年约200亿美元的利润空间正受到威胁。受制于销量增长瓶颈和近两年爆发的激烈价格战,跨国汽车公司陷入利润和销量双输的窘境。依据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计算,2023年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赚取的净利润同比下跌32%,2024年上半年又同比下跌44%。
内销转出口缓解产能压力
去年5月,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表示,福特在中国的战略将发生变化,其新战略的重点是商用车业务、电动汽车和出口业务。据称,今后福特会将中国作为出口中心,向南美、澳洲和墨西哥等市场出口价格更低的电动车和商用车。目前,福特中国已经把中国产的林肯航海家,福特蒙迪欧、领睿、途睿欧等一系列车型推向全球市场。2024年上半年,福特中国的出口销量达到了7.5万辆,同比大涨45%。
去年10月,神龙汽车发布全新发展战略,计划以“神龙造·全球销”为战略方向,扩大整车和零部件的出口业务。今年1~6月,神龙汽车海外出口同比增长32%,已实现11个区域市场的突破。
北京现代也提出在国际市场“反哺”现代汽车的计划。据悉,未来北京现代将成为现代汽车全球出口基地,北京现代投放的所有燃油车、新能源车产品均将面向国际市场,力争3年内出口量达到10万辆。据了解,在海外市场,北京现代2024年出口业务已实现同比400%的增长,累计出口量突破5万辆大关,业务版图覆盖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多个地区。
与国内市场的挫败相比,悦达起亚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悦达起亚出口数量为13.64万辆,月均销量超万辆,接近国内销量的1倍,已然成为悦达起亚销量的重要来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排名前十的汽车品牌中,悦达起亚赫然在列。东风本田、广汽本田、长安林肯等合资品牌也位居排名前二十,合资品牌出口似乎已初见成效。对此,付于武认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汽车产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非常齐全,产品迭代速度也足够快,又颇具成本优势,合资品牌依靠“中国制造”出口海外具备一定优势。
不过,出口之路也并不好走。瑞银分析认为,合资品牌向海外出口存在一定局限性。大规模出口不仅容易触发贸易保护主义,同时跨国汽车制造商海外全资子公司业务将受到合资公司的蚕食。2023年,现代汽车决定在韩国市场导入北京现代生产的索纳塔出租车时,便遭到现代汽车工会的反对,称此举违反了工会与现代汽车达成的集体谈判协议。今年5月,有韩媒报道,现代汽车工会向现代汽车发出2024年集体谈判要求,要求案中提出“禁止从海外工厂反向进口”,适用范围包括停产汽车。
资源整合亦是重要命题
今年6月,蔚来汽车获批建设第三工厂,这将使其现有产能扩大至年产100万辆。对此,蔚来方面称,现有的两座工厂已达到设计的单班产能,后续随着新品推出,现有工厂产能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工建设第三家工厂。
不久前,零跑汽车方面表示,由于目前订单交付受制于产能,金华两家工厂产能基本饱和,公司正在加紧布局杭州新建工厂,目标是明年上半年投产。此外,金华第三工厂也在规划中,预计明年年底或后年年初投入生产。根据规划,到明年年底,零跑产能布局将达100万辆。
此外,作为“新新势力”的小米汽车也在持续扩大产能,以确保尽早交付。据悉,小米SU7交付量已连续2个月突破2万辆。11月18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小米SU7交付已累计超10万辆,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将冲刺全年交付13万辆的新目标。有消息称,小米汽车目前仍有超10万个订单未交付,且目前单周锁单量在5000辆以上。如此高的交付需求对小米汽车工厂产能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小米汽车仅有一座工厂,一期额定产能为15万辆。在产能爬坡后,工厂每小时可生产40辆小米SU7。为提升产能,小米规划的二期工厂已在建设当中,并早晚双班施工,预计明年6月竣工。届时,小米汽车的年产能可达30万辆。
一面是产能过剩,一面是产能不足,汽车产业产能“错位”问题亟待破解。对此,付于武指出,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产量很大、效率很低,导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也指出,工信部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优质新能源车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实际上,转让产能在行业内已屡见不鲜。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后,广汽集团出资18亿元清偿广汽三菱部分债务,并将广汽三菱厂房租给广汽埃安使用;北京现代顺义工厂则出售给理想汽车,用于生产MEGA车型;生产东风日产纯电车型Ariya的武汉云峰工厂也被用于生产岚图品牌部分车型。合资品牌减产出清,将闲置产能的再利用,可以满足自主品牌的产能扩张需求,保证汽车产业产能的合理利用。
付于武表示:“产业发展除了创新、成本控制,资源整合也是重要命题,企业不能仅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产业发展,应当协同合作,把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方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