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一:智能化技术在商用车上有哪些特点?
朱敏:作为整车制造商,我们对智能化的理解主要基于两个维度,需求侧和供给侧。从需求侧来看,不同客户群体和运营场景对智能化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在供给侧方面,由于客户和运营场景不同,车辆特性也呈现出多样性。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智能化解决方案时,必须深入理解这些差异,并提供定制化服务和产品。
刘建:首先,商用车的特定封闭场景更多;其次,商用车运营者往往面临较大运营压力;最后,政府对于商用车安全性有着严格要求。因此,商用车领域是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它不仅有经济上的动力,还有政府政策支持,这使得商用车成为智能化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石绍刚:我们认为2024年是重卡智能驾驶规模商业化的元年。在产品端,商用车客户对产品有着清晰和理性的要求,用户更加注重投资回报;在技术端,由于商用车线控底盘响应时间,控制精度差异,以及整车使用场景不同,使得干线物流重卡在感知和控制技术上面面临不同挑战。
朱敏:商用车智能驾驶发展目前最大障碍是成本。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成本敏感性尤其突出,因为运营企业需要通过车辆实现盈利。同时,个体户对成本敏感性同样很高,因为车辆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手段。因此,用户会考虑技术带来的效益是否与投入相匹配,以及能否产生足够收益。由于商用车规模相对较小,加之品种繁多,车辆特性差异较大,车辆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得成本进一步增加。成本问题不仅影响企业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还对推广过程构成一大挑战。
刘建:我们需要深入交流,相互理解,共同拥抱变化。此外,资金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智能化改造的资金来源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一旦回款延迟,就可能面临严重困难。对用户来说,投进去的钱能不能拿回来是商用车自动驾驶能否被市场接受最重要因素。我认为,商用车领域是一座金矿,但要想真正掘出金子,需要多方面努力,包括资金、交流及政府引导。因此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耐心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并释放出它的生命力。
石绍刚:首先,未来大体量市场需要更多车型适配,所以需要智能驾驶企业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二是我们在考虑将更优性能的产品向更多市场拓展应用,除干线高速运输外,公路重卡在国道等区域运输领域还有很大市场潜力。这些市场对产品的定义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挑战;三是如何将智能驾驶套件更加平民化,为更多客户带来价值。目前,我们正考虑如何通过优化硬件和软件,以及与外部技术伙伴进行合作,来进一步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朱成:智能化商用车是众多企业竞相采用的,但关键在于它们能否满足企业内部的真正需求。以企业普遍面临的续驶里程焦虑为例,对于不同企业来说,根据线路规划和运输策略,企业可能会有不同想法。所以智能化方案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针对性解决,比如可通过将运输任务分解来应对。然而,有一点我们必须重视,那就是智能技术的安全性,无论是物流行业还是车辆和人员的安全,都必须放在首位。
朱敏:商用车智能驾驶要降低成本就需要形成规模,而形成规模可以通过一些强制标准驱动。一方面是安全标准,提高配置率;另一方面是架构标准,统一基础硬件和软件,进而规模化降本。
刘建:既然是破局,我们就是要先破后立。面对挑战时,我们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在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有的改造成本动辄数十万,但若能将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将极大推动行业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软件优化来提升硬件使用效率。整个行业需要设定一个足够高的目标,并形成共识。
石绍刚:在商用车领域,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并没有成熟的公司可供行业参考和借鉴,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苦练内功,专注于提高开发效率及开发质量,时刻关注产品的安全目标。此外,我们还会和车企及行业伙伴一同推动线控底盘技术进步,将与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技术迭代。未来,我们将在现有产品线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品及其应用场景,以满足商用车场景和用户的更多需求并进一步加速我们的商业目标实现。
朱成:尽管完全自动驾驶在商用车上应用可能需经历较长时间,但我们可从智能化入手,逐步推进。从用户角度看,智能化产品如果能为车辆带来明显效益,我们自然会考虑采用。因此,商用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应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而非急于求成,需要让市场逐步接受和认可这些技术,双方才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