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年来中国电动车的发展,网上的各种论调可谓"争奇斗艳"。有人大言不惭地说,电动车已成了中国的"特产";也有人对西方相关动作虚张声势,直言是在针对中国而"集体退出";还有人得意洋洋,认为全球电动车市场已成为中国一家独大的"王国"。
然而,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看清事实的本来面目时,才发现一切远非如此简单。事实上,中国电动车发展虽有亮眼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而西方国家,虽在电动车领域暂时"蛰伏",但并没有放弃"掘墓"的决心。
真实数据会说明一切
根据权威机构乘联会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前两名确实被比亚迪和特斯拉包揽。但名列第三的,却是德国汽车老将宝马,而销量更是直逼50万辆,远超排名第七的理想汽车。
大众集团的电动车销量也高达48万多辆,比蔚来汽车的16万多辆高出近3倍。就连奔驰和奥迪的销量,也都已突破20万辆大关,远超多家国内造车新势力。
现代、起亚、Jeep、福特、丰田等传统车企,纷纷跻身全球电动车年销量TOP20强。可以说,西方车企在电动车领域并未"放弃反击"。
对此你可能会说,他们只是在电动车领域远远落后于中国车企,不得已而为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西方并未"集体退出"
近期,确实有不少西方媒体曝出"西方集体退出电动车"的新闻,其主要论据包括苹果公司放弃造车计划、奔驰和福特推迟全面电动车战略等。但这种言论明显是断章取义、曲解事实。
众所周知,西方车企本就是在碳中和的大潮下"跟风而起、赶鸭子上架"搞起电动车的。当初美欧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曾雄心勃勃制定了全面电动车化的计划,比如欧盟就拟定在2035年完全禁售燃油车。
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使得欧洲能源供应受到重创、电价飙升。加之电动车在冬季出行、基建配套等方面的不足,这些原因综合导致西方对于全面电动车化的紧迫程度降低、对于燃油车产业考量增多。
因此,西方汽车巨头只是对电动车战略进行了调整和放缓,并未像媒体编撰的那样"集体退出"。毕竟电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们没理由放弃。只是战略上进行了相应的应势调整。
中国电动车 借出海之力而腾飞
当然,我们也并非对中国电动车的现状"有多远走多远"。事实上,中国电动车正面临着不小的出海挑战。
其中一个显著例证,就是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海外定价"天价"的现象。以比亚迪为例,一款国内不过13万的电动车型,到了欧洲市场销售价格高达31万元人民币,比宝马3系的价格还要高出一大截。
高昂定价的主因,正是海外各国为保护本土汽车产业而对中国电动车征收的诸多"扞卫税"。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余年前,当时奔驰宝马在华售价比本土市场贵了一倍多,原因也是遭遇了同样的"保护税"。
但与当年的中国不同,现在的西方汽车工业实力和话语权远强于中国。因此,单纯依赖出口的模式已显乏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动车出海就必须探索新路径。一条重要出路,就是学习当年跨国车企在华的做法,与欧美当地车企合作共赢。如今,小鹏、上汽等中资车企已先后与大众、奔驰等车企签约合作。未来,通过"合资"的模式在海外本土化生产,或将是一条极为可行的路径。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在布局全球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国内市场的开拓。毕竟一旦在本土市场失利,进军海外就将无稳固根基。
再从更宏观层面看,中国电动车崛起,不仅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更是整个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集中彰显。制度优势加人才潜力的持续释放,这才是中国电动车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只要我们不失去这份活力,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国新能源汽车振兴腾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