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从电动化驶向智能化的新高地。从关键技术研发的突破、测试示范范围的扩大,到产业应用规模的攀升,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的热土。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在内的智能网联功能备受行业关注,也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
智能化加速渗透
在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趋势已经成为一场不可逆转的潮流。行业也普遍意识到了这一点。11月1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汽车产业竞争正在由过去以动力为主的电动化竞争进入以智驾和智舱为主的智能化竞争新阶段,智能领域产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当前汽车智能化功能渗透率加速提升,智驾和智舱将成为推动汽车零部件增长的驱动力,用户对智能化功能认可度越来越高。
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市场正处于加速渗透的窗口期。在2024年中国汽车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亮点之一是,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销售占比超过50%,智能化发展开启了新征程。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搭载率达到66.4%。
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及搭载率也持续增长。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搭载智能数字座舱(大屏+语音+车联网+OTA)前装标配交付1212.11万辆,同比增长49.6%,前装搭载率为57.4%。其中,智能语音整体搭载率已经超过90%,车联网前装标配搭载率也接近80%。
政府层面也提供了有力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加快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去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对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不过,与此同时,随着种类繁多的智能网联功能上车,如何评价其安全性、可靠性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况且,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第三方评测标准,就很难将不同车型的水平差距通过量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市场和行业的需求,令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变得非常迫切。
作为国内汽车行业专业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中汽中心多年前就预判到了这一点。早在2016年,中汽中心就开始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的数据库。2019年,中汽中心开始组织行业和企业专家,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技术进行研究,制定适合中国道路环境的测评规程。另外,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新车开始搭载辅助驾驶功能,中汽中心于2020年启动了CCRT辅助驾驶测评,这也为后续C-ICAP测评规程的推出打下了基础。
填补智能网联测评空白
时间来到2022年底,中汽中心历时3年,联合全行业构建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评价体系C-ICAP(1.0版)终于问世。C-ICAP的运营机构则是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简称“中汽测评”),成立于2020年3月,同时也运营C-NCAP、C-GCAP等测评项目。
整体来看,C-ICAP包含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智慧座舱、隐私安全等方面,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其中,C-ICAP的1.0版本主要针对辅助驾驶开展测试评价,是国内乃至国际首个针对高等级智能驾驶的评价规程。它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在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测评领域的专业空白。项目方面,基础行车辅助、基础泊车辅助为必测项,领航行车辅助、记忆泊车辅助为增测项。由于规则相对成熟, C-ICAP的辅助驾驶测评单元于2023年率先落地实施。
第二个落地的测评单元是智慧座舱。2023年6月,中汽测评正式发布了C-ICAP (1.1版),增加智慧座舱测评单元,包含智能交互、智能护航、智慧服务三部分,均为必测项。其中,智能交互主要评价座舱的触控交互能力、语音交互能力、无线交互能力;智能护航评价全景环视、抬头显示器,以及中控屏幕和氛围灯产生炫目的情况;智慧服务评价在迎宾场景、驾乘场景、送客场景下,座舱的智慧服务水平。
随后在2024年6月,中汽测评发布全球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测评体系,即2024版C-ICAP隐私保护测评规则,从网联通信守护(防入侵篡改)、个人信息守护(防偷窥窃取)两个维度,构建隐私保护测评体系,从而将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水平这一用户难以直观感知的对象,转化为可具体量化的评价体系。2024版C-ICAP已于7月1日正式实施。
接下来有待落地的是自动驾驶单元。考虑到行业发展水平及法规要求,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量产上路,但中汽测评秉承“适度超前”的原则,已经于2023年11月发布了C-ICAP自动驾驶测评规则征求意见稿。按计划,C-ICAP预计将在2025年推出完整测评体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C-ICAP已经实施的测评项目,可以直观感受到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的进步,尤其是在辅助驾驶方面。2020~2024年间,中汽测评累计完成了49款车型的辅助驾驶测评工作。从结果来看,辅助驾驶系统的性能和搭载率日益提升,已从“高端”走向“平民”,20万元以下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表现抢眼。成本压力下,行泊一体正在成为主流,低成本、强算法解决方案备受关注。此外,除了新能源汽车外,燃油车的辅助驾驶搭载率及性能也在大幅提升。自主品牌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的智能化标签更明显。
全面升级与革新
值得注意的是,在C-ICAP演进的过程中,不乏国际力量的参与和交流合作。依托中汽测评国际技术专家委员会(CATC-ITEC),在驾驶员参与评估研究中,多次与博世、大众集团等ITEC成员单位专家进行交流讨论,并向博世、奥托立夫、宝马、大陆、梅赛德斯-奔驰、日产等15个ITEC成员单位,小鹏、奇瑞等24个C-ICAP智能驾驶工作组成员单位发出调研问卷。由此形成了驾驶员参与测试评价方法,且已应用于2024版C-ICAP。
另外,不少事故是由于驾驶员分心导致的,中汽测评认为,有必要对驾驶员的疲劳行为与分心行为开展研究。为此,中汽测评针对数十家国内外主机厂、供应商发起了业内调研,将对辅助驾驶系统激活下的驾驶员打哈欠等疲劳行为,驾驶员抽烟等分神行为的测试评价方法开展研究,由此形成的测试评价方法将应用于2026版C-ICAP。
与2024版相比,规划中的2026版C-ICAP将在多个方面有革新。具体来看,在辅助驾驶单元,行车辅助项目将增加城市领航作为增测项,引入模拟仿真有效性评估评价等,而泊车辅助项目将引入异形车位,增加乘员舒适度评价等。在智慧座舱单元,将新增日间、夜间、夜间会车等复杂光照测试场景,以及AI语音交互、手机无线充电等。在隐私保护单元,将引入智能驾驶系统攻击防御。
按计划,中汽测评将于2025年发布城市领航测评细则,并于2026年正式发布2026版规程。整体来看,针对智能化技术,中汽测评后续将持续在4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模拟仿真有效性评估、驾驶员参与度评价方法研究、触控分心评价方法研究、车位视频匿名化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从前不久落幕的广州车展来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亦或是外资及合资车企,都在“火拼”智能化,而C-ICAP的进步和完善,将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提供更精准、更客观的评价标尺,从而助推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全面升级、中国汽车驶向智能化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