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这片竞争激烈且高度资本化的广阔天地里,小米的登场无疑掀起了一阵波澜,吸引各界的广泛瞩目与热烈探讨。近期,小米集团发布的今年三季度财报,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再次让小米汽车成为舆论焦点。
细究财报,小米汽车业务板块在今年三季度依旧深陷亏损泥沼,经调整净亏损达15亿元之巨,单车亏损约3.77万元,尽管相较二季度已有所收窄,但亏损的阴霾仍未彻底消散。事实上,此前就有行业人士指出,小米汽车每辆车亏6万元还卖那么多车,有“倾销”之嫌。
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小米首款车的投入非常大,这种投入属于典型的“网络效应”,需要等规模增长才能实现成本优化,明年汽车业务可能是小米所有业务里增速最快的。他相信,小米汽车今年四季度的毛利率表现会比三季度更好。
应该怎么理解所谓“网络效应”的投资模式?类比互联网行业早期的发展轨迹,惟有通过持之以恒地扩充规模,吸引海量的用户与丰富的资源汇聚,方能实现成本的优化与合理分摊。按照卢伟冰的解释,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小米汽车此刻正跋涉在这一积累规模的漫漫征途中,随着交付数量的逐步攀升,单位成本有望如冰雪在暖阳下消融般逐渐降低,从而实现扭亏为盈的转身。
值得细细品味的是,小米汽车在毛利率方面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上扬态势。从今年二季度的15.4%,一路攀升至三季度的17.1%,对比同期特斯拉仅算汽车销售的毛利率16.4%以及极氪的15.7%,小米汽车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此前,在小米公布二季度财报之后,行业内曾泛起一阵质疑之声,有人指责小米卖一辆车亏6万元是在进行倾销行为,甚至将其上升到体现“恶劣的商人本质”的高度。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片面和狭隘了。
小米汽车当下的亏损,实则是汽车行业发展规律的正常映照。汽车行业前期的研发投入、生产设施建设等所需资金规模极为庞大,新进入者往往都要历经一个亏损阶段,以此来完成基础设施的夯实、技术研发的完善以及市场的开拓等一系列基础且关键的工作。小米汽车的亏损之举,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盈利诉求,而是怀揣着更为长远的战略目光,旨在通过前期适度让利给消费者,迅速积累用户口碑与抢占市场份额,从而为后续的产品升级、成本优化以及盈利增长筑牢坚实的根基。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审视,小米汽车以相对亲民的价格切入市场,尽管这一策略导致了单车亏损的局面,但却如同一把锐利的钩子,迅速对消费者形成诱惑,有效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这种市场策略,意在通过前期的“牺牲”,换取未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笔者认为,小米汽车还是应尽快扭亏。企业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并实现盈利,这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稳定运营的基础。若长期亏损,不仅无法回报股东,还会削弱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其在市场中的信誉和形象,进而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众多车企纷纷加大投入、加速创新以争夺市场份额。小米汽车若长期亏损,在与盈利的竞争对手对抗时,会在研发投入、产品升级、市场推广等方面逐渐力不从心,导致竞争力下降,最终可能失去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