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汽换帅”的讯息引起业界的热议,在业界看来,上汽接下来将进入转型的关键期。特别是新能源方面,上汽现在需要进行高端化的转型,只不过被给予厚望的“一号工程”智己汽车,却无法承担这样的大任,更成为笑话。
数据显示,今年5月智己汽车终端交付量为4251辆,仅仅是上汽自主品牌21万销量的零头,甚至还不到刘涛高调“炮轰”的小米的一半,后者销量8630辆。1-5月累计销量17252辆,仅完成年12万目标销量的14.37%,照此情形,今年总销量能上5万都算奇迹。
从整体表现上看,智己不可为之失败,甚至不少人认为智己汽车刘涛等高层难辞其咎。
销量陷入困局,谁之过?
说实话,智己汽车的销量真没什么可说的,总之就是差,巅峰时期是2023年12月勉勉强强破了万,这还得得益于智己LS6的爆发——达到9878辆(有种说法是压库存严重,不知真假),一时间让智己汽车看到了希望。但好景不长,到了2024年,智己汽车就上演了熟悉的剧情:如下图所示——智己LS6带着品牌整体下行,而智己L6不仅倾轧了兄弟,订单还被质疑造假。
虽说官方称智己L6累计订单超过21000,颇有爆款之势,但实际交付并不理想,4月份的数量为1291辆,5月份仅为3417辆,却倾轧了智己LS6的生存空间,另其5月销量不到500。只不过这份订单,同样引起业界的质疑——上闲鱼看看!果不其然,在其上搜索智己L6,就能看到大量有关于权益转让的信息。
这一“巧技”在智己LS6上市时就用过,因此不免让人猜测这21000的订单,到底有多少是4S店的?多少是真正的用户?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智己汽车目前的状况,是决策上的失误。
首先,智己并没有做好品牌形象的建设,始终处于抄作业的阶段。像早期的智己L7和智己LS7的超高价上市,给人一种模仿蔚来“高价吸眼球”的感觉。可2022年的纯电车型的价格战已经是白热化,靠高价吸引话题、定位高端的策略明显不奏效,以至于这两款车上市即夭折。
到2024年,刘涛为蹭小米SU7流量的作秀行为也明显是在模仿雷军,结果整出歌颂加班、混淆固态和半固态电池概念、标错小米SU7参数、敷衍道歉、订单权益上闲鱼等一系列操作,把智己汽车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公信力一拉到底,反被流量侵噬。
其次是产品规划上的问题,相较于理想L系列,智己汽车的同质化更为严重。以其最引以为傲的智驾为例,不仅在感应元件上基本相当,综合能力还是最便宜的智己L6最强,这就导致了倾轧现象的出现。
其三就是稀少的网点,截止2023年年底,智己汽车全国网点(含城市展厅)不到300家,覆盖全国100城,以至于刘涛卖惨直言:送车200公里给用户试驾。因此也有人为之好奇:为什么不上汽整合一些荣威和MG的线下渠道共享给智己?
从整体上看,智己汽车整个决策层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迷茫,又有些投机,抓到合适的热点会不顾一切的追上去,但最终结果却是得不偿失,智己始终原地挣扎。
意图突围,智己还有多少机会?
虽说近几个月,智己汽车收到不少好消息,包括3月份B轮股权融资80亿,近期的宁德时代、中国太保增至约137.7亿。对此,有人认为:金主愿意投钱,说明智己还有希望。但更多人认为,这些钱对造车而言是杯水车薪,只够1-2年亏损,且智己还需要输血,说明其并不具备盈利能力,甚至存在大量亏损,市场价值堪忧。
所以当务之急,智己汽车需要找到一个新赛道突围,只是选择的路子,同样让人觉得前途渺茫。
其一就是固态电池,虽说刘涛混淆固态和半固态的概念引起业界的嘲讽,但“全球首款超快充固态电池”和“率先搭载”确实抢到一些关注度。因此宁德时代增资,业界认为也与固态电池有关。只不过现在固态电池军备竞赛已开始,目前比亚迪、吉利汽车、一汽、广汽四大中国汽车品牌巨头及卫蓝新能源也强势入局,并加速研发,所以先把名声搞坏的智己想通过“率先搭载固态电池”破局,也是相当冒险。
其次是进军增程式,在业界看来,智己此举不仅是随大流,同样也是冒险。虽说在数据上,5月份PHEV和纯电车型占据新能源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39%和61%,已经隐隐有超越之势。只不过增程式占据的份额并不算大,按照5月份的数据,理想、问界、深蓝三家增程式主要生产商合计销量只有8万多,而整个细分的数据贡献者也是这三家,诸如哪吒等根本站不住脚跟,增程式车型的市场空间已经进入瓶颈。
换而言之,如果智己汽车进入高端增程式市场,就不得不面对理想汽车和问界汽车的压力,以智己目前的品牌力和市场生存空间,业界很难乐观看待。
贵言堂:
总而言之,现在的智己汽车的处境危险而迷茫,努力蹭小米SU7热度的智己L6不仅没有表现出爆款的势头,甚至还蚕食倾轧了智己LS6,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而且在转型过程中,刘涛不理智的高调宣传半固态,则将智己汽车推上风口浪尖,如果率先搭载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发生集体性投诉事件,那智己汽车真的就万劫不复了。
所以想要拯救智己汽车,或许也需要一次“大换血”、大调整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