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牌策略,是汽车行业的一把双刃剑。有人执此剑而立于行业之巅,有人持此剑而自伤锋芒。吉利汽车,这个拥有诸多子品牌的自主车企,又会有怎样的命运?
纵观吉利旗下,极星、路特斯、领克、银河、睿蓝、极氪、几何等新能源品牌可谓琳琅满目。这还不算它收购的沃尔沃、smart等。多而不精,是许多人对吉利品牌策略的直观印象。
"多生孩子好打架",似乎成了吉利的信条。但回首同样奉行多品牌的奇瑞,最终不得不回归一个奇瑞品牌,历史的镜鉴发人深省。虽然这些子品牌在定位上各有侧重,银河主攻10-20万区间,几何瞄准10万左右的下沉市场,极氪则要在20万以上市场开疆拓土。但诸多品牌之间,边界真的那么清晰吗?
以2023年销量为例,几何卖出11.2万辆,睿蓝4万辆,二者主打网约车市场;领克2.7万辆,全部是混动;吉利5.4万辆,极氪7.2万辆。这意味着,在C端市场,五大品牌加起来也就23万辆,相当于理想汽车60%的年销量。多品牌,真的好打架吗?
随着领克也要推出纯电车型,它与极氪001同平台的领克Z10,定位难免重叠。一边是"亲儿子"极氪,一边是与沃尔沃合资的领克,同室操戈恐怕在所难免。更何况,极氪主销产品也在20-30万区间,与领克直接竞争。
极星虽定位更高,但受限于知名度,销量一直不佳。2023年全球交付5.46万辆,今年一季度更是跌至7200辆。持续亏损之下,极星不得不靠价格来刺激销量,这又与极氪、领克形成新的竞争态势。
吉利虽有诸多子品牌,但没有一个真正站稳高端市场。品牌内卷之下,只能在中低端红海厮杀。如何走出这个怪圈,考验着这个自主品牌的智慧。
网友"汽车玩家"评论道:"吉利虽有雄心,但品牌定位不清,资源分散,高端市场至今无建树,实属可惜。"
这一观点切中要害。品牌越多,资源投入越分散,每个品牌做大做强的难度就越大。尤其高端市场,需要长期的品牌积淀和精准的市场运作,非一朝一夕之功。
"上天入地"则指出:"多品牌本无可厚非,关键要厘清边界,避免内耗。吉利旗下诸品牌如何错位竞争、互补协同,是当务之急。"
品牌林立不是问题,关键要在体系内形成合力,避免同质化竞争,而非恶性内卷。吉利需要的,是科学的品牌梳理和市场布局。
"沧海一粟"感慨道:"吉利收购了沃尔沃等国际品牌,但迄今未能形成协同效应,有些可惜。不同基因的品牌如何融合,考验企业的整合能力。"
跨国并购看似风光,但文化融合与协同发展却是一门大学问。吉利需思考的,是如何在多元化布局中找准定位,实现整体战略的统一。
"玩车不倦"则乐观地表示:"吉利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头羊,依然大有可为。关键是要吸取教训,凝练品牌战略,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先发制人。"
危机就是转机。在政策利好和行业变革的大势之下,吉利若能审时度势,创新求变,必将开创自主品牌的新纪元。
"寻常百姓"则感慨:"吉利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品牌的集体困境。如何从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如何从低端走量,到高端塑造品牌?这是无数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命题。"
吉利的个案,代表着中国品牌的群体图景。创新力不足,品牌力羸弱,是自主品牌普遍面临的瓶颈。打破桎梏,实现跃升,任重而道远。
结语:透过吉利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主品牌的努力与迷茫。在品牌泛滥、高端梦碎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烦恼与阵痛。
在合资品牌"一强独大"的市场格局下,民族品牌突围需付出何等艰辛?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中国企业如何立于潮头,屹立不倒?
这不仅是吉利需要思考的命题,更关乎中国制造的前途命运。唯有以创新为魂,以品质立身,方能在逆境中开拓出一片天地。
汽车强国的梦想,终将在一代代中国汽车人的接续奋斗中成真。我们既为吉利的探索喝彩,也殷殷期盼它的蝶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民族汽车工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