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对日前出台的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成都目标是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6年达到1700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创新活跃、能级领先、应用广泛、要素集聚的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人工智能全要素政策体系构建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机关党委书记丁琴表示,此次出台的《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将全力构建从顶层设计到政策惠企的系统性工作体系。
其中,《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大创新、大算力、大数据、大培育、大场景、大要素”,明确提出,未来三年成都将坚持创新引领、场景赋能、项目支撑、专班推进的思路,重点推进 “六大行动”,夯实产业基础、实现发展目标。
同时,为充分发挥产业举措效用,成都出台了《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配套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算法10条),支持从理论算法研发到产业应用转化全环节发展,包含促进算法发展、推动能级提升、构建产业生态三部分共10条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前期成都已先后印发《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此次“算法10条”的推出,标志着成都完成了人工智能“数据、算力、算法”全要素政策体系构建,成为全国首个分别出台人工智能“三要素”产业专项政策的副省级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2023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8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0%,拥有企业近900家,产业竞争力稳居中西部第一,并在全国首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2024年5月,成都又获领了全国首批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任务。
面对未来,成都计划今年“再造一个千亿产业”,三年规模再翻一番,于2016年达到1700亿元,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以场景育模型”发展思路
丁琴表示,在起草《行动计划》过程中,对如何结合成都实际和抢占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入思考,《行动计划》具备以下四方面的核心“亮点”。
一是紧扣国家战略。发展人工智能是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成都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中西部高地”,肩负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的重任,《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目标,是国家使命所在、城市竞争所趋。
二是直面发展问题。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行动计划》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数据要素、龙头企业、金融支撑、能源保障等产业发展难点、堵点,精准提出应对措施、突破发展瓶颈。
三是把握发展焦点。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竞争的关键,《行动计划》提出 “以场景育模型”的大模型发展思路,构建行业大模型“矩阵”,为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千家万户探索成都发展“新路子”。丁琴表示,未来成都将在制造、医疗、金融、交通、文娱、科研、城市治理、商务等领域,集中力量每个领域遴选支持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大模型,遴选大模型应用标杆项目超过50个。
四是瞄准场景需求。场景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行动计划》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引导市场主体聚集生产、生活、城市治理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多措并举推动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应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