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攀升 替代燃油车成大势所趋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攀升,渗透率不断提高,取代传统燃油车已成为大势所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高达29.8%,同比大幅增长。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接近或达到60%。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车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购置补贴、税费减免、充电设施建设等,为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也推动了新能源车的快速普及。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也是其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高、航里程持延长、整车质量可靠性显著改善,使得新能源车的性能和使用体验大幅提升。电池系统、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也有效降低了新能源车的整车成本。
新能源车型已全面覆盖乘用车、商用车等各细分市场,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电动车型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新能源车的应用场景。未来5-10年,这两种技术路线车型的市场占比有望提升至30%-40%。
三电系统是新能源车核心技术 中国企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是所谓的"三电系统",即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和电力电子控制系统。这三大系统占新能源整车成本的比重高达50%左右,是决定新能源车性能的关键。
在电池系统方面,中国企业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近年来,国内电池企业在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一致性、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甚至超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电池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整车领域。
驱动电机系统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其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直接影响整车性能表现。在这一领域,中国企业同样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博世华域在永磁同步电机和混合动力系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均胜电子在交流异步电机控制技术方面表现出众。
电力电子控制系统则是新能源车"大脑",负责对整车的高压系统、能量管理等进行智能控制和优化。近年来,国内企业在电力电子控制芯片、软件算法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已接近或领域超越国际先进水平。这为我国新能源整车企业与欧美整车巨头形成深度绑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复制欧美巨头与零部件企业深度合作的成功模式。
加快推进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建设 全社会共同努力
虽然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仍需要直视和解决一些重大挑战。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新能源车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和布局分布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充电设施更显匮乏。只有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消除新能源车用户的"里程焦虑"。
电池回收利用问题也亟待解决。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废旧电池将日益增多。如何建立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我们也需要看到,目前不同地区在新能源车推广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地区在补贴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力度不够,制约了新能源车的普及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