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发布公告,Copilot GPTs将于7月10日起停服,用户已经创建的GPTs将被清空。微软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公司战略调整——正在将GPT的重点转向商业和企业场景,背后原因可能是缺乏商业回报。Copilot GPTs关闭引发了用户不满,批评者质疑此举会切断创新并削减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
微软在其官网的支持网页上宣告GPT Builder「退休」,这距离此项功能的发布仅仅过去了3个月的时间。
「微软将从2024年7月10日起移除创建GPT的功能,然后从2024年7月10日至2024年7月14日移除所有GPT(由微软和客户创建)及其相关GPT数据。」
3个月的时间,足够AI圈发生很多大事,可是,对于一个只存活了3个月的产品而言,不能不称之为「短命」。
对于此举,微软是这样解释的——
「我们将继续评估消费者Copilot可扩展性战略,并优先考虑核心产品体验,同时继续致力于开发者机会。为此,我们正在将GPT的重点转向商业和企业场景,并停止对消费者Copilot GPT的支持。」
在微软看来,GPTs只是其枝节产品,而非核心,其战略重点在于2B,而不是2C。
这样的说明仍然让很多使用者都感到讶异,毕竟,像微软这样全世界瞩目的巨头,如此突然地关闭一个面向消费者的AI生态,并不常见。
人工智能影响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Ethan Mollick也对此举表示惊讶,并指出这可能会阻碍草根用户的创新。
我很惊讶微软这么快就放弃了消费级GPT。我认为,让它们仅限于企业使用会切断创新的重要源泉。很多优秀的OpenAI GPT都来自于个人对工具的随意尝试。
被「退休」的Copilot GPT
Copilot GPT Builder有什么用
该工具允许Copilot Pro用户创建和共享定制的特定任务聊天机器人,类似于微软投资OpenAI的定制GPT Builder和GPT Store。
Copilot GPT Builder有一个用于生成的「创建」选项卡和一个用于进一步定制的「配置」选项卡,包括用于集成外部数据的检索增强生成(RAG)以及切换网络浏览和图像生成功能。
但现在,所有这些定制的GPT在2024年7月14日之后都将无法访问。
一个毫无意义的让步
对于已经使用Copilot GPT Builder制作过自定义Copilot GPT的用户,微软做出了一个小小的让步:在「编辑 」模式下打开自定义Copilot GPT,用户可以单击「配置」选项卡,然后「复制说明并保存在其他地方以供参考」。
不过,这对那些依赖Copilot GPT工作的用户来说,可能不会感到安慰。
现在,他们要么必须始终安装这些自定义说明,要么将它们粘贴到Copilot中作为特定操作的提示,这种用户体验并不理想,而且肯定比之前通过Copilot GPT Builder提供的体验要糟糕和繁琐。
数据将被删除
微软还试图向Copilot用户保证,它将删除通过Copilot GPT Builder收集的数据,这符合其隐私声明中概述的数据隐私承诺。
对于希望取消Copilot Pro订阅或寻求订阅管理信息的用户,微软在其网站上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用户可以通过微软账户门户取消订阅,如果通过Google Play或Apple App Store购买,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应用商店取消订阅。
下架原因引发猜测
2024年3月,微软大张旗鼓地推出了定制Copilot GPT和Copilot GPT Builder,还不到3个月,微软为何突然叫停?
有网友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微软不想和自己投资的OpenAI在同质化产品上竞争,此次事件是两者之间亦敌亦友微妙关系的一种折射。
但也有分析者指出,微软此次战略调整有可能是因为负载过大所致,由于回报率过低而选择放弃这项业务。
不敌OpenAI or 负载过大?
到目前为止,微软主要通过加快云计算的发展以及在当前软件(如Teams和Office for businesses)中添加人工智能功能,从人工智能的炒作中获益。
尽管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大肆炒作,但迄今为止,微软试图通过必应聊天机器人(Bing chatbot)从谷歌搜索中抢夺市场份额的努力还是惨遭失败。
消费者似乎对使用聊天机器人代替搜索引擎兴趣不大,或者说微软的产品根本不足以改变他们的惯常行为。
而微软的消费者产品一直被ChatGPT的光芒所掩盖,不仅如此,真正让微软失去希望的是,就连ChatGPT自身,这几个月来也没有什么网络增长。
此外,OpenAI的CustomGPT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它们并没有刺激新的增长,GPTs还没有走通商业模式,其所承诺的变现能力也尚未实现。
因此,一种更有可能的推测是,微软希望暂时将其消费者人工智能服务限制在设定的功能范围内,在看不到商业价值之前,微软不想付出太多。
虽然用户创建自己的GPT是件好事,但对微软来说,管理和确保这些内容的质量似乎太费事了,尤其是用户可能会上传大量敏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