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豪华车沦为"便宜货",我们还需要理性吗?
豪车大甩卖的背后,是福利还是陷阱? 最近,豪华车市场可谓是热闹非凡。先是宝马i3、i5等纯电车型打出了"腰斩"价,i3最低裸车价竟跌到了17万。
紧接着,奥迪、奔驰、凯迪拉克等一众豪华品牌纷纷跟进,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一时间,朋友圈、微博上,各路网友热议不断。
有人惊呼,"我靠,终于有机会开上BbA了!";也有人质疑,"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会不会是个陷阱?" 面对眼前这一波豪车大甩卖,广大老百姓到底该不该扑上去凑个热闹呢?
作为一个隔岸观火的吃瓜群众,我觉得这波降价潮,既有看得见的利,也有看不见的弊。就让我们一一来盘点一下。 先说利吧。
大家都知道,车企搞促销,无非就是想快速促进销量、回笼资金。在当前整体车市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合资豪华品牌受到的冲击也不小。
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3.8%,在其全球主要市场中成为唯一下滑的。
奥迪、奔驰的日子也不好过。面对国产车的迅猛发展,它们不得不祭出杀手锏——价格战,希望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原本可望而不可即的豪车突然变得"唾手可得",这当然是个天大的好事。打个比方,以前想开宝马i3,到店还能继续谈,没准十几万就能把车开走了。
至少得掏35万,现在17万就能带回家,这种巨幅优惠,谁顶得住啊!而且从销售透露的口风来看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有这种一步到位圆梦的好事,确实值得庆幸。 但仔细想想,其实这背后也有不小的隐忧。
正如李书福所说,"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车企为了在价格战中求生存,难免会在产品质量上做些妥协。
消费者买到手的,可能只是一个空有其表的"豪华外壳",里面早已被偷工减料得面目全非。尤其是对电动车而言,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
所以,不要被表面的优惠蒙蔽了双眼,免得贪图一时便宜,最后反而花更多冤枉钱。 更重要的是,这波价格战,反映出车市深层次的危机——同质化、内卷化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