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要说起老底子枫泾本地人的年味,油豆腐塞肉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豆制品作为中华传统美食已有上千年历史,如今更已经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常见菜肴之一。
在金山区枫泾镇兴塔村8组,就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手工豆腐坊。近日,记者来到了这家名为“洪泰祥”的手工豆腐坊一探究竟。只见,豆腐坊面积不大,却明亮干净,一进门就看到店主杨金华和妻子忙碌的身影。据介绍,“洪泰祥”豆制品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凭借其考究的制作工艺、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豆香味,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据介绍,“洪泰祥”豆腐坊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元年。清末民初,兴塔集镇作为通往兴塔泖桥至嘉善惠民的重要水路通道,是面杖港河畔唯一的水乡集镇,船只往来频繁,贸易相当活跃,而“洪泰祥”豆腐坊作为当时唯一一家豆腐店,远近闻名。1958年,兴塔人民公社成立,同年兴塔生产大队开设了豆腐坊作为农村集体副业,由当时的“洪泰祥”豆腐坊第三代传人曹阿小传承。1985年,豆腐坊从集体资产转为个体经营后,便由“洪泰祥”豆制品制作工艺的第四代手艺人杨金华传承至今。
这便是如今杨金华经营的这家手工豆腐坊可追溯的源头。经过百年传承,不仅古法工艺得到了延续,豆制品种类也不断增多。
“黄豆都是从老百姓手里收过来的,最远来自马桥那边的农户,之后我们还要对黄豆进行挑选,差的都要剔出来。”杨金华说,在原材料的把控上,他们必须精挑细选,制作豆腐时,黄豆要提前浸泡,当豆子充分泡胀变软,浸泡效果就达到了最佳,一般秋冬季控制在5个小时左右,春夏季在3个小时左右。
每天凌晨一点,在黑漆漆的夜里,杨金华夫妻俩就开启了豆腐坊一天的忙碌。“豆制品的制作需要经过选豆、浸豆、磨豆、沸煮、冲花、点卤、包布、压豆腐等多道工序,豆腐想要口感好,讲究的就是火候,冲花、点卤最关键……这些全靠几十年的手上功夫。”说起“豆腐经”,自19岁便开始学习豆制品制作的杨金华滔滔不绝。
“现在卖得最好的是百叶结。我们家的百叶结,厚实、嫩滑,韧性十足,久煮不烂,现在每天要卖30斤左右。”杨金华说。据悉,从腊月到清明前夕,都是豆制品的旺季,眼下临近年关,豆腐坊格外忙碌,每天产量都在上升。
杨金华家的豆制品,摒除一切化学添加剂,坚持取料天然,再加上其纯手工制作等特点,不仅在本地有着大批稳定顾客,还吸引了不少在外工作生活的兴塔人特意过来购买。“他们家的臭豆腐,我拿货有16年了。品质就是好,吃上去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口感细腻鲜嫩,受顾客欢迎。”做臭豆腐小吃生意的熊师傅,正好前来取早早预定好的生臭豆腐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村里支持下,依托美丽乡村示范培育村的创建,豆腐坊也进行了提档升级,内部重新装修,更换了地砖和吊顶等,外部则增加了可供食客堂食就座的桌椅。
每道传统味道的背后,都有着当地独有的文化记忆。洪泰祥豆腐坊的古法工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成为备受老百姓欢迎的餐桌美食,还形成了植根乡村的独特文化符号。随着上海乐高乐园开工建设,兴塔村作为紧邻乐高的村落,为了承接好乐高的溢出效应,近年来不断挖掘、提升本村的文化价值。
“我们兴塔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个集镇。提炼特色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目前,我们已为‘洪泰祥’申请了注册商标,未来还将打造成片的洪泰祥产业,形成一个片区效应。”兴塔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叶军告诉记者,未来,兴塔村将持续聚焦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底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成为一个可以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体验的特色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