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端午小长假了,难得一次不调休的假期,大家应该都很开心。
休闲的好时光,就不讲公司了。
前两天研读了一份文件,一份“孙凝晖”院士的演讲稿,这是一位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科研工作的科学家,著名的“曙光计算机”就是他带头研发出来的。
前两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2030)专项”项目,是我们非常重要的AI研究项目,他负责总体设计“神经网络处理器关键标准与验证芯片”。
可以说在我们的人工智能行业,这是一位泰斗级大师,所以前阵子他的演讲,我很认真的进行了研读,加上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2022年因为OpenAI公司推出了ChatGPT,以非常快的速度火遍全球,从那一年开始,各种大模型都竞相登场,所以2022年也被称为大模型元年。
人工智能虽然这两年一直在被广泛讨论,热度也从未消退,但毕竟是一个新型技术,所以很多人可能没有真正理解人工智能,不知道它是如何发展的,也不知道它将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今天我就在孙院士的基础上,讲讲人工智能。
一、智能计算
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智能计算,计算的载体当然就是计算机。
“计算”这个行为大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应该都经历过,那就是算盘,那个时候计算器都还没普及。
到了第二代的时候,电子器件发展起来,就出现了计算器和计算机,从手动进入了自动时代。
再后来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范围无限扩大,不再局限于普通计算行为,万物皆可算,所以进入第三代网络计算时代。
虽然第三代的计算能力已经非常强,但是必须依赖人为给予的信息,机器不能按照需求自己思考自己获取信息,所以就有了第四代智能计算。
现在我们正处于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转型期,这也是全球很多地方都在打造数字化的原因。
如果把计算系统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就是孙院士研发的那种高性能计算平台,一般不对外使用,只在科研和核心领域部署。
第二类是企业计算平台,也就是服务器,国内几大平台比如百度、阿里、腾讯提供的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是个人电脑,第四类是我们的手机。
第五类的嵌入式计算机,嵌入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根据特定的应用场景,单独设计出来的专用计算机。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嵌入式系统,比如计算器、电视机、各种家电等等,里面都有嵌入式模块,它不是我们常用的电脑系统,而是根据需求把硬件和软件集成到一起的系统,自动化程度很高。
现在我们人类正在打造第六类计算平台,就是智能计算系统,不过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如果成功了,那就等于一台具有高度自主化的智能机器人,也就是科幻电影里面的那种。
智能计算的起源其实比较早,1946年的时候,国外科学家就想模拟人的大脑,研发出可以自己思考的机器。
但是那个时候的技术还太落后,至少算力就远远不够,所以失败了,最后退而求其次研发出了自动化计算机。
不过人类对这个目标的追求并没有停止,10年之后,1956年就产生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经快70年,人工智能AI才总算有了眉目。
经过前些年的声音识别、人脸识别和自动驾驶的发展,现在基本上完成了“深度学习计算系统”的搭建,也就是大模型的雏形。
要让机器具备智能化能力,必须要先让他具备学习能力,我们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是靠各类神经元,先感知,然后存到大脑。
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的AI学习系统,就叫“神经网络”。
把大量的数据经过标记后放到库里面,AI的神经网络就会去寻找并且吸收这些数据,理论上只要数据足够多,AI就会变成一个超级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