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篇分析了长城汽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比较尖锐地指出了问题原因所在,都是出于一个老朋友的感情所致。中国汽车企业这么多,哪一家都足够特别关注,我何必一定要关注长城汽车?因为人从来都是对自己的付出有感情,而舍不下,哪怕这些付出成了人家伤感你的本钱。
中国汽车行业这几年,主旋律为新能源、混动站立潮头,高频出现的词就是“卷”。插混车比同档次油车价格低、纯电动也打出了 “电比油低”的旗号,不但新能源产品站立潮头,所有的传统油车企业都在拚命地上新能源,卷到今天,车企们几乎都在刷自己的技术实力,然后卷价格,这么做还有出路吗?各个合资企业都出现以前所未有的焦虑:连BBA也出现了狂降潮,幅度之大前所未有。难道中国的新能源做到了世界冠军,还不到吃红利的时刻吗?这样卷下去,是要卷死自己,卷死中国的汽车行业吗?难道我们就只能靠在中国市场来“卷”吗?其实不是这样。
放眼全球,中国品牌全球市场占有率还很低
其实眼下的中国汽车行业,很像10年前的手机市场,当时还有360、金利、锤子、乐视、天语等一众手机品牌,而到了十年后的今天,全球市占率基本固定为五大巨头:VIVO、苹果、华为、三星、荣耀、小米、OPPO几大巨头占据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
而目前汽车市场中,1-4月,国内市场中,中国品牌已经超60%的市场占有率。但放眼全球,中国品牌市占率距离头部车企还有很大距离,丰田依然是第一位,超12%的市占率,而中国品牌最强的比亚迪,也才2.9%,差距还很大,中国品牌要做大做强,还有很长距离要走。
所以,现在各车企在中国市场卷价格卷技术的同时,也加大了出海的速度和强度。奇瑞就不用说了,比亚迪更是在年初就把2024年的增量大部分放在海外市场,吉利更不用说,人家本来就买买买了许多国际品牌,在全世界布局版图。
所以,面对各企业在中国的卷技术卷价格,其实都在中练体格,是为了更好地在世界这个更在大的市场上抢份额站地盘。
大不一定强,但强的一定不会小
今天,放眼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品牌,依然是丰田、大众、宝马、奔驰、现代等品牌,虽然在国内卖的不一定好,但全球人家是挣钱的,和销量相比,依然是盘子足够大,盈利能力强。我们的中国品牌,目前看,最大的任务仍然是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做大规模。其实,做大和做强是不冲突的,只有充足的技术储备才能做大,规模的大,才能确保利润的可持续性。所以我们自主品牌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普及自己的技术优势,尤其是主打车型中,让消费者更快接受好的技术优势,这样,技术成本才能不断摊薄,车价不断下探,卷的更有主动性,就像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DM技术甚至都没有首先运用到高端产品上,而是首先秦L、海豹06上。为什么会这样?无非就是保基本盘,尽可能多地抢占A级车市场份额,形成更大规模化,以摊薄DM技术的成本费用。
而反观长城,在对新技术上的运用上,却总是有些过于谨慎。
比如说,长城HI4-T那么好的四驱技术也完全可以在所有SUV车型中普及,要买四驱,就选长城SUV。为啥销量上不去?因为价格呗。
有媒体在评论时说道:比亚迪把插混价格做到了油车以下,所以比亚迪成功了,所有的车企都有了紧迫感;而长城如果把四驱技术的车型价格做到两驱价格,那凭什么消费者不会用脚投票?
这些年,长城的年销量总是不及预期,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长城过于在意单车利润了。所以,其规模做不大,成本摊消不下去,产品从此格下不去,市场上同类产品甚至比你更优秀,而价格却足够低,你说消费者有什么理由要选择你?
总是太在意于一个车型一辆车的单车利润,看起来是稳妥的办法,但实际上是在快速地失去市场,失去最好的做大做强的时机。全世界汽车行业都证明了:大不一定强,但强的一定不会小。长城三思。
不能因为前一次的扩张没有成功,而变成如今的收缩战绩,大家都怀疑魏总觉得自己60岁了,不想太拚了,能把眼下的企业利润做好,把这6,7万人的饭碗保住就很好了。
实际上,这是不对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最好的保持现状一定是发展。
去年还能达成123万的年销量,还能处于中国品牌第一梯队,今年明显地觉得,单纯从销量上看,长城已经落于第二梯队了。
到了好好经营品牌美誉度的时候了
车的第一属性,依然是乘用工具,所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去探索它的物理极限,是众多车企追求的目标,那么我们所有的车,一方面不能有短板,比如安全性拉胯,有不足,那不行,肯定影响销量的持续提升;再比如说,我们的轻量化做得不够好,油耗高,那当然消费者有微词,就会引起口碑问题;另一方面,满足消费者需求,绝不是一句空话口号,而是俯下身来给消费者提供适合的产品,目前市面上同质化产品太多了,不卷才怪,那么在拥有技术实力前提下,如何做好差异化就是后期决胜的关键,也就是所谓的品牌,我们要做品牌了,汽车领域发展是落后手机行业发展的,现在头部手机品牌,华为、VIVO、小米等等,都已经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车企还没有,但有些品牌已经初步具备了,比如坦克——豪华越野、比如ICAR——机甲风SUV、极氪——速度科技,比如启源——物美价廉,技术感拉满,提到品牌,会有比较清晰的画像出现。
坦克的豪华越野是有了初步形态了,但是完全可以更正面地去建立相关方面。而不是一天到晚被别有用心的网友带着跟友商的车拔河、没事上大坡拿命翻滚。这一点上,要向豪华品牌BBA学习,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更良好的心态,来做品牌建设。
BBA们也是相互竞争的。但是他们的竞争看起来都别出心裁,看了让人会心一笑,既体现了自己的优点所在,又不会让对手特别失面子。这种分寸感,长城特别需要学习。
此外,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定要好好处理,第一时间为消费排忧解难。前不久出现帐蓬卡死主的公关声明就非常没水平,此时应该先处理人的问题,安抚死者家属,而不是第一时间“以秋野地公告为准”。对于消费者,你们既然言必称家人,此时都出人命了,还急于撇清责任?
找到原因,要有解决对策,要敢对自己开刀
前不久,魏老板频繁出来带货,也是对于此时代的新适应,值得点赞。后来又提出全面Toc,依稀让人想起十几年的例子,当时的公关部全部变身客服人员,全公司客户抱怨优先处理。估计现在长城汽车也会这样做。但是,时代不同了,那时的经验可以用,但是一定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
而长城自身情况也变化了:记得2010年在一个发布会上,魏总说,面对保定、河北政府的关于金融危机的询问:长城到底能不能撑下去,魏总的回答是:“要死,我也是最后一个死的”,何等的豪气!那时候,长城没有一分钱外债,全部自有资金,现金流充裕得不得了,当时的商玉贵副总裁说:我们根本不用贷款,还是农业银行河北分行跑来一定要放贷,要我们支持他们的工作,我们才贷了几千万,没半年就还回去了。那时候,长城的供应商都非常幸福,虽然赚得不太多,但是一定不出三个月,长城财务就会把钱给催着结了。魏总那时候也说过:我们每天都盘一下帐,该付的马上付,该收的马上收。
现在长城还敢说这个话吗?今非昔比了。
商总的时代已经过去,长城也非昔日的长城。长城那时候皮卡一直不声不响地贡献着巨大的利润,而如今,无论是皮卡、SUV、还是硬派越野,全部都不那么理想,全都对手林立。
再说产品力本身。哈弗H6刚出来的时候,那时除了东本的CR- V和丰田的小公主,紧凑型SUV市场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H6以其几乎是CR- V一半的价格,把CR- V拉下了马,并且,迅速地上量扩大市场,最高月销量达到8万以上,而如今呢?H6有了一堆大概相仿佛的车,却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提高,或者量比友商相比没有啥优势。
其它车型,就产品力来说,也不具备多少优势。
回看中国制造2025,汽车领域特别是长城汽车,要做的还有很多: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现在看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已经走在前列,但轻量化、智能控制等方面,还有差距,关键零部件有些还处在卡脖子阶段,所以我们卷的同时,要看看不足,全球市场的开拓,不能再有卡脖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