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就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社交APP大战。当时国内一共出现了几百款社交APP,涵盖不同垂直领域。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微信和米聊。
我们站在后人的视角,知道微信是社交领域的王者。然而在一开始的时候,微信并不被看好,甚至连腾讯自家员工都不爱用,不管是用户量还是口碑评价,微信都被米聊死死碾压。
那微信是如何后来居上,成为即时通讯领域的老大呢?请大家带入飞哥的视角,来探一探这场大战的究竟。
关内文章关外做
在聊微信和米聊之前,得先介绍一位来自国外的选手——kik。
不是因为它占很大市场,而是当时的社交软件,或多或少都借鉴于kik,其中包括微信和米聊。
不得不说,以前中国互联网环境就是如此,以“借鉴”为主,原创很少。当然,也不只是以前。
Kik Interactive公司创立于2009年1月,创始人Ted此前就职于黑莓公司,担任系统工程师和技术产品的协调员。开发的主力,是一支滑铁卢大学所组成的学生团队,所以kik具有很强的工程师思维。
kik诞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黑莓、安卓和iPhone用户之间不能聊天的问题。因此在产品设计上,kik有开创性的效果。
具体来说,kik基于手机通讯录,通过免费短信的方式,和联系人建立通讯关系。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基于通讯录建立社交关系,以及短信走流量,实现免费沟通的功能。
这两个创新点,也被国内友商“抄”了个遍。
Kik 正式上线于2010年10月19日,不到半个月,就吸引了100万用户。这件事让所有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为之疯狂,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APP大招也就此开启。
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国内软件的“借鉴”速度,几乎可以按天计算,主打一个一比一仿真。
在kik上线还不到两个月,也就是2010年12月,小米就推出了其即时通讯软件——米聊。
米聊:微信是谁?没听说过
据网传,安卓版米聊开发时间不到一周,之所以能这么快,我想原因不言而喻。
当然,米聊在功能上也做了一些创新,除了满足kik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将语音和图片加入其中,主打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米聊的官方宣传标语是:“爱免费,更爱实时状态,比短信方便,不愁话费账单。新奇的沟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飞信,我是米聊。”
这不仅符合了当时通讯的多媒体、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米聊把语音和文字两种社交场景结合起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可以说,米聊的及时上线,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软件的第一杯羹。
仅两个月时间,米聊用户就突破400万人。
据小米创始人林斌回忆,在2011年春节期间,林斌回到深圳老家,和十几个同学吃饭,结果饭桌上有一大半人都在用米聊。为了联系方便,林斌想给还没注册的同学注册一下,但发现登录不上去。
林斌就给米聊负责人黄江吉打电话,问什么情况。黄江吉说,现在用户太多,服务器挂了,大概一个小时以后才能搞定……可见上线之初的米聊的确很火。
一方面,当时智能手机销量暴增,另一方面,社交是人们的刚需,加上米聊的功能齐备,使用门槛不高,而且还是免费,很受市场的欢迎。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米聊很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一款用户破亿的即时通讯软件。真到那时,可能就没微信什么事了。
所以当时有人说,米聊作为小米的核心产品,意义非凡,米聊、MIUI和小米手机,被称为小米公司的“三驾马车”,不光对小米,对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
雷军很早就意识到,腾讯会是米聊的最大对手。毕竟腾讯的社交属性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他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
因为腾讯一旦下场,其余对手只能被任人宰割,比赛就进入垃圾时间。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历史也没有如果。
只不过,微信的崛起,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一帆风顺。
一封“微信”拯救了腾讯
微信的开端,源自于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信。
kik爆火之后,张小龙意识到即时通讯的重要性,所以他给马化腾写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对社交软件的看法,希望立即做一款类似于kik的软件。
马化腾不仅同意了这个请求,还直接给这个产品起名“微信”,这款全民软件也由此而得名。
张小龙后来回忆,如果没给马化腾写那封信,现在想起来还有一阵后怕。那可能不会有微信这款产品,亦或是另一个团队或公司在做,腾讯在社交领域的地位能不能保住,还是个问题。
如果连立项都如此艰难,那微信后续的发展,依然称不上稳定。
首先,张小龙所在的腾讯广研所,人手严重不足,几乎导致项目流产。
当时腾讯广研所主要负责QQ邮箱的研发,班底是张小龙从Foxmail带过来的人。手机端开发人员主要是做塞班系统,安卓和iOS端基本没有。
无奈之下,张小龙只能从其他团队转岗两个人,组建iOS团队;从塞班团队中抽出一个人,又招了两个实习生,组建起安卓团队。
就这样,微信的技术团队才勉强搭建完成。
其次,微信1.0上线以后,没有用户愿意下载,甚至连腾讯的员工都不愿用。
虽然微信和其它即时通讯软件,在功能上没有本质区别,但用户还是会选择发布更早的米聊,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手优势。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微信1.0的某个版本,在APP store上评分只有1分。
之所以口碑和销量都不行,张小龙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是使用苹果和安卓的手机用户仍是少数。
第二,大部分人都有免费短信包,这使得免费通讯并不是一个强需求。况且,手机QQ也能解决了一大部分的社交需求。
第三,微信和米聊相比,可玩性差太多了。
虽然所有人都不看好微信,但它却得到了一个人的大力支持,那就是马化腾。
2011年开年第二天,马化腾专门跑到腾讯广州研究所,给微信开发人员加油鼓气,并且,还将更多的资源倾斜给微信团队。
腾讯开始大挖米聊的墙角,二者的战事逐步升级。
QQ也尝试给微信导流,但效果并不明显。
张小龙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微信用户和QQ用户并不重叠,这给了张小龙很大的启发,微信不应该费劲去挖QQ的流量,而要去寻找更多的用户增量。
于是,微信推出了“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这使得新增用户量节节攀升。
真正拉开微信和米聊差距的,是微信上线了语音聊天功能,这些我们下一节再讲。
到此,微信vs米聊的第一阶段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