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北京车展开始,连续看了挂VW LOGO的ID.CODE概念车,ID.UNYX 与众,国产版B9迈腾,新近试驾了途观L PRO。这些车从外观设计,到呈现出来的用车理念,都让我在原地CPU过热,冒出各种一万个为什么。
作为一个85后的大众铁粉,作为驾仕派内部著名的大众支持者,我不禁在想:是我的问题,亦或,难道是大众VW品牌的问题?
例行先狗头保命:
大众目前仍有大量设计优秀的车,整个大众集团旗下各品牌也是百花齐放,亮点频出。本文的出发点,是在2024年4-5月连续接触到的,悬挂VW LOGO的几款新车。关键的是,这几款车型的共通点,是主要面向中国市场。
本文后续所说的大众,主要指VW品牌,不含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兰博基尼、保时捷等品牌。
从车型加长,到以推出朗逸等为代表的“中国专属车”,大众一直都在积极的拥抱中国市场。不过当下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智能化两大领域,以快速发展的节奏领先全球,让传统欧洲车企有些不知所措。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喜欢大众的初心,究竟在哪?
脑海中浮现的,是十多年前那个阴天的下午,二十来岁的我,开着高尔夫在成都的街头,1.4T+DSG的畅快加速,Q弹有支撑的悬挂,感觉就在后背的车尾,第一次理解了传说中的“人车合一”。
还有后来,围着CC看了一圈又一圈,流畅的前脸,曼妙的腰线,销魂的车尾翘起。优雅,真的优雅。
再到驾仕派自购长测的探歌,一年多时间,有川西高原山路弯道里,随动转向大灯的温馨;有朋友坐进第二排,对小车大空间的感叹;有执行长途项目时,巨能装的后备箱。
甚至是平日里,出差或者打车遇到迈腾/帕萨特时,那种平稳、宽阔的舒适感。日常试驾大众各种车型时,各种操作熟悉的亲切感。
只要不聊机油变速箱,天下大众车友笑盈盈。
时至今日,看着ID.CODE概念车,ID.UNYX 与众,国产版B9迈腾,途观L PRO,我呼吸不顺畅到底为啥呢?我也疑惑了很久。从北京车展以后,心里一直不能平静。
到底感觉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呢?
首先少的是设计上的。我安慰过自己,圆润的线条也是各种车都有的,掀背现在即便途观X、途昂X也是有的,网状的进气格栅前两年帕萨特已经用上了。无论如何,既然挂上了VW标,设计肯定是有理由的。
直到我不经意间又看到了奥迪A6 e-tron的图片,又去看了看奥迪e-tron GT,特别是又回来看了看ID.3、ID.4车系、ID.7车系,我觉得:
大众面向中国设计的车型,设计缺少的是一种语言手法上的清晰的主线,一种视觉体系上的品牌感,一种审美上的清晰的思潮。
我们85后倾心大众的时候,正是大众把包豪斯设计理念应用到极致的时候。视觉上的舒畅,如线条的硬朗、简洁、实用。工艺上,如冲压极为平直的腰线,车身缝隙的严密拼合。材质上,如内饰适当的哑光铝合金,不硬且纹路细腻的内饰塑料面板,加绒的储物格。这些视觉、工艺、材质加起来,形成了具有品质感的大众。
我觉得大众关于ID.CODE概念车,ID.UNYX 与众,国产版B9迈腾,途观L PRO这几款车的设计,是陷入了思维的沼泽。应该脱身而出,去看看ID.系列,看看ID.BUZZ与ID.3之间车型差异巨大,但是又有统一而鲜明的风格;看看奥迪e-tron GT和奥迪A6 e-tron,运动、科技、未来是如何通过细节、色块和线条进行表达。
曾经有人调侃说,ID.系列用尽了大众燃油车未来几年的设计,如若真是这样,倒证明大众的设计没有垮掉。或许大众可以说,是因为有中国团队参与设计,有中方合作伙伴的意见,让这几个车产生了变形。
但看看之前南北大众的迈腾/帕萨特,宝来/朗逸,甚至探岳、探歌、途昂、途铠等那么多SUV,这些车的设计流程是什么?大众现在内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我试着问一问:
是不是审美的引领性下降了?没有像包豪斯理念那种清晰明确的设计思路,设计部门就失去了方向。
是不是欧洲的设计理念也产生了巨变?在环保主义的倾向下,德国的设计师又没能明白未来的科技感到底能落地成啥样,失去过往的支撑,又无未来的素材。
是不是繁琐的内部流程,让真正的中国市场需求,与决策者之间,产生的流通的障碍?
这些问题大概率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我要说说,我这个奔四的老粉,觉得大众的设计多了些什么。
多了不必要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