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电车种类繁多,价位也是千差万别,从几万块甚至到几千万的都有。
很多朋友在买车时,分不清好坏,或者预算有限,最后只好买了10来万的电车。
因为大家都说:电车没有技术含量,就是一个电池带4个轮子,10来万价格就足够了,再贵妥妥的都是“智商税”,
但是,用了之后才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并非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呢?电车到底应该怎么挑选?10来万的电车能不能买?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这个问题。
首先,低端电车,存在电池差异。
可能我们理解的电池,就是生活里常见的5号、或者7号电池,但放到汽车身上,就不是一个概念了。
因为真要这么简单,目前的电池巨头,就不会是宁德时代或者比亚迪了。这么多汽车厂商,也不会眼睁睁的看它们赚大钱,自己却要付出高额的溢价了!
只能说,这里面的水,要比想象中深。
具体来看就是,低端电车的电池稳定性不同。
毕竟,任何产品在合格的情况下,也分为优良中差。普通电车,能用最好的电池吗?不太可能!
相对而言,它们所用的电池,能量密度和稳定性会偏差。
也就是说,耐用性会低一些,出故障的概率——譬如“ev受限”类似的情况,更普遍一些。
除此之外,电池的管理水平也不同。
说白了就是汽车电池,与其说它叫电池,不如说叫电池包——里面有很多传感器、结构件、电池管理系统等等。
因为这些系统的存在,可以更好的均衡电池压差,监控电池的电量,避免电池的发热,杜绝可能出现的失控问题。
别小看这一点,成本往往会非常高。
所以,某些低端电车,会采用购买宁德时代电芯,自己做封包的方式——旨的就是节约成本。
或者说,直接去购买这些电池厂家过时的产品,甚至几年前的库存。
其次,系统的集成度不同。
一辆汽车身上,至少有数百种功能,如何将它们统一集成起来,用一个中央系统进行合理调配,这是需要大量金钱和技术投入的。
以大众汽车为例,为啥选择和小鹏汽车合作,用它的电气架构去生产大众的电车,就是看中了这方面的技术。
别认为这方面不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智能化上限和系统的稳定性。
说白了就是电气架构越先进,汽车就能承载的功能就越多,同时也越稳定;反之,则会有许多问题,功能很单一。
以普通电车为例,因为电气架构一般,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智能化程度较低,稳定性并不高”。
说白了就是,不能指望这个级别的电车,有很好的智能体验,同时稳定性特别好——在实际使用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bug。
此外,电控水平也会很一般,说好的500公里续航,也许400公里都难跑到。要是遭遇极端天气,折扣力度也会更离谱。
这不是危言耸听,抛开风阻来看,为啥这么多100度电池的电车,有的真能跑600多公里,有的往往400公里就不行了——这就是我们看不到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