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环境挑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就在5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举措不仅为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标志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方案》的发布,是对中国节能减排行动的进一步深化。它明确提出了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提升营运车辆能耗准入标准、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等具体措施。同时,还涵盖了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新能源中重型货车推广、零排放货运车队发展、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以及沿海内河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等内容。
当然讨论最激烈的,还是关于逐步取消新能源限购这档子事。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消费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7%,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支撑。政府此前已多次部署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包括免征购置税、活跃二手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和充电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87万辆和8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9%和33.5%,市场占有率达到36%。这一数据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逐步取消限购政策无疑将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然而,对于限购政策的取消,市场反应不一。
以北京为例,有数据分析表示,严格的限购政策导致个人需要等待长达40年才能获得购车资格。虽然有声音对取消限购政策持悲观态度,但行业专家认为,通过提高车辆购置税、核心区域停车费以及拥堵费等经济手段来解决车牌问题,可能是一个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利用经济杠杆来控制车辆数量的增长,从而减轻交通拥堵和降低环境污染。
而如上海、深圳等地,则要求购车人社保缴纳一定年限方可拥有资格。
不过可喜的是,深圳最近放宽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限制,为市民带来了利好消息。根据5月11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官网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申请条件的通告》,深圳市取消了非深户籍人员申请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的社保限制,并放宽了对名下已有一辆在深圳市登记的小汽车的个人申请混合动力小汽车增量指标的条件。
这意味着,深圳市市民现在只需持有居住证,即可申请新能源小汽车的增量指标。此外,对于已经拥有一辆粤B牌照小汽车的个人,他们现在有资格再申请购买一辆混合动力汽车。此前,在深圳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需要满足连续缴纳24个月以上的社保条件。这一政策的调整,无疑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市民的购车需求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国家多部门发布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为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2018年4月30日前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符合节能要求乘用车新车的个人消费者提供一次性定额补贴。这一措施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加速老旧车辆的淘汰,推动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其实,在政策层面,已多次提及放宽汽车限购。
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2024年3月,国务院再次要求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有分析人士认为,放宽汽车限购政策能有效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尤其是在限购导致城市汽车保有量严重落后的城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指出,放开限购能有效促进消费潜力,汽车消费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些观点表明,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依然旺盛,政策的放宽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不过,在国务院宣布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的决策背后,我们应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虽然这一政策将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与供应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要求制造商们不仅要加快生产步伐,更需确保产品质量与服务的持续提升。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网络和维修服务体系亦需迅速跟进。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可能将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强这些配套服务的建设,确保其与市场的同步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至关重要,其不仅需要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协调与配合,确保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市场出现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写在最后
综合而言,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的限购政策,并辅以一系列支持性措施,是有望显著提高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的。
据先前报道,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超过50%,这无疑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可能伴随而来的挑战和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你准备好迎接这一变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