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学社会学系
【导读】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喊话”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三大央企,称将对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细数过往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在产业政策的要求下,在汽车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几大国企极早开启了新能源技术研发,但最终却似乎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新能源汽车转型上的表现一直不够理想。为何理应是产业政策执行主体的国企,在本轮产业转型中没有发挥主要作用,反而是民企走在了前面?国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未来还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本文以上汽为例,打破国家与市场的简单二元视角,全面审视国有车企面临的复杂环境。文章指出,影响上汽行为的不仅有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还有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合资方的品牌力、市场需求和同业竞争的压力。这五个因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彼此之间互有龃龉,受这五个变量的影响,上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也因此决定了其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发展历程。
对上汽这一案例的细致分析能够说明许多事情。第一,以上汽为代表的传统央企在面对颠覆性技术革命时,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限制。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船大掉头难”,也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等制度环境。第二,在中国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过程中,扩大民企和外资的市场准入、加强竞争政府,或将比要求国企改变他们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更有效。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中央政府两次扩大民企和外资的市场准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上汽等国企虽然转型较慢,但也必须承认它们在发展燃油车过程中打下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市场基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可或缺。
新能源汽车将是中国第一个以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投资,与发达国家企业直接竞争的产业。上汽近年在海外市场的亮眼表现也说明,上汽通过与大众和通用的长期合作,以及发展燃油车自主品牌时进行的数次海外并购,积累的国际化企业管理经验,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上汽进军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原载于《文化纵横》2024年4月号,原题为《国有车企如何面对颠覆性技术革命——以上汽为例》,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以上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