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从舒适区赶出去。
这两年,领克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打破惯性,把自己从舒适区赶出去。
自从踏上转型的路,领克不断清零,不断做出改变和尝试。作为品牌掌舵人,林杰希望,让用户在新能源时代看到领克的车型,就会想到领克品牌DNA,而且还要颠覆传统燃油领克的一些旧印记。
传统优势的保持和智能化的转变,如何融合?如何在两者中间,达成契合和平衡,是目前车企转型的难点,也是许多新造车势力未能磨合好的。
尺度并不好拿捏。
这两年的探索,领克就是在找这个尺度。找的过程,林杰和整个领克团队的心态,可以用三个词形容:挑战,压力,兴奋。
随着领克08EM-P的落地,尺度逐渐清晰,林杰和团队的兴奋开始大于压力。因为,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打破与坚守,领克转型的脚步踩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老话是这样说的,“方向正确比努力更重要。”
不过,此次领克07EM-P的上市,林杰却展示了更多的是平静和坚定,领克也变了。
即便领克07EM-P拉满的配置,一点也不含蓄,但所有人都感觉得到,领克的确变得“克制”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
变得克制了,是因为领克能够“收放自如”了。
放在两年以前,领克的确难以用“克制”来形容。彼时,燃油车处于一个被智能化大势快速冲击的局面,领克也被吐槽“慢了”。这种处境之下,无论是谁,想要保持淡定,并非易事。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找方向的阶段,脚步的确容易慌乱。不过,摸出来的都是经验,只要及时重新理出一套贴合时代趋势的发展逻辑,就能够掌握节奏。
估计,林杰自己也不知道回答过多少次“领克如何找到转型节奏”的问题,无论质疑声再大,他也没想过妥协。
他觉得,无论放在哪一个发展节奏,都有一些“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去坚持的。“这几年困难、挑战无处不在,但我觉得信念要坚定,要有战略定力,而不是受环境影响而改变你自己确定的方向。”
没有妥协的第一点,就是领克坚持打品牌战和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品牌价值的打造,很难用成功与否去定义。
“领克不能以低质,或者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做减法的方法降低成本,去打价格战。领克还是要坚持把品质做好。”几乎每一个公开场合,林杰都要提到这句话。
他认为,“看不见的地方”,是决定产品上限的关键点。主被动安全,车内空气质量安全,等等看不见的地方,领克都在做着努力。
比如说,领克07EM-P的二排座椅背部植入高强度钢板,增加了重量和安全性,用户还看不见,但和用户安全有关,领克仍然坚持要做。这就是领克品牌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实我们还是想什么都想要,尤其是想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哪里真的还有风险,还有短板,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补上。”领克品牌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应说。
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当然也增加了成本。
作为“凝聚了领克对于新能源时代的思考”的车型,领克08EM-P上市的时候,林杰说,08的配置和定价几乎已经“不考虑成本”。领克07EM-P上市的时候,林杰也多次提到,“除了成本略高,没有其他短板。”
不过,业内也认为,在如今的价格战下,领克的价格看上去还不够“卷”。对此,林杰强调,领克不会干不挣钱的产品,因为这不可持续。“领克愿意牺牲部分利润,来扩大市场份额。”
没有妥协的第二点,是领克品牌的DNA是要坚持的。
如今,领克的产品定义,已经从燃油车向插混车型转变,但领克坚持燃油车时代积淀的DNA不能变。高端化的定位不变,运动性能的内核不变。
领克不会割裂新能源与燃油车,新能源时代依然注重运动基因延续,性能、安全和操控,以及舒适的体验,这些是品牌的核心。
不过,做高端品牌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长期的坚持。用什么来支撑高端品牌?答案,产品是船,营销是帆,口碑是风。
“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品牌,像一杯白开水。”从初代领克,到第二代产品,领克的用户画像也向外拓展。
7年前,用户对于性能、操控和颜值很在意。但是,那时候自主品牌还没有迈过15万元的天花板,一个新品牌又如何去做一个高端品牌呢?
领克选择了原创设计和运动性能这条路。
“我们不可能等待一个很好的市场,市场也是靠打出来的。”第一代领克强化产品,以都市对立美学为设计要素,4个关键词:尊重、深邃、自我、颠覆。
7年后,进入转型的领克,目标用户向外拓展,有年轻人,也增加了家庭用户。这就意味着领克的第二代产品,必须有新能源和互联这两个关键点,同时也要升级设计语言。
第二代设计语言的关键词,也是4个,高端进阶、科技为傲、敢做不同、丰盈体验。设计语言的升级,为领克消费群体打开了更大的漏斗,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
业内也在担心,领克从专注于特定优势(打长板),转变为追求产品和品牌的均衡发展,容易变得平庸。
“领克不会因为用户更多而变得平庸,恰恰相反,应该变得更优秀。”
变平庸,是领克的“不为”。
他们是如何打造这款车的?
那么,如何避免变得平庸呢?落点还是在产品。
“先找用户,再搞产品”。
这是领克做产品的方式。因为,纸上谈兵容易,如何把需求落地,保持独立性的时候还能让用户买单,这是领克需要长期思考的事情。
领克的意愿是,不会因为产品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而改变的,有两点坚持,一是不因为追求价格而降低技术标准,二是把握品牌发展的度,有销量才能谈高端品牌。
“我始终认为,我们不用盯着竞品,更重要是一定盯住用户需求在哪里。”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已经有领克08EM-P打下的用户基础,在定义领克07EM-P的时候,领克的想法更清楚了。
领克并没有采用更大尺寸,去竞争B级车市场,而是“外紧内松”的设计。“我们希望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车内空间,达到B级车的空间体验。”王应表示。
领克07 EM-P和08 EM-P采用“外紧内松”设计理念,确保内部空间宽敞舒适,同时考虑操控性和安全性,避免过度增加车身尺寸带来的成本上升。这就是林杰所说的“盯住用户需求”。
领克的早期车型偏向个性和年轻,现在更注重家庭化和高端市场。但面向不同用户群体,07偏向年轻和即将成立家庭的用户,08面向主流家庭群体。从领克08EM-P开始,领克希望能够让市场改变一下对领克的印象。
当时,林杰心里不算完全有底,在车型研发过程中,他在时刻审视着市场是否能接受。因为,产品的重新定义,或许不如技术创新那样耀眼,但是这关键一步要是做不好,其他的转型免谈。
所以,领克的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在产品定义和“找用户”上。
为了继续扩大领克家庭用户的基本盘,在领克07EM-P拿出了很多越级的配置。“座椅、音响、EM-P、Flyme Auto,这4项超标配置的功能,绝对是能够打动用户的。”
越级和“隐藏”的配置,以及很多选配变标配,会带来产品力的提升,但是市场部门担心成本高昂,钱花了,消费者看不到怎么办?
而且,因为领克设计在瑞典,坚持原创设计,投入研发的成本更高。文化差异,领克的两方团队经常需要两三轮评审,让设计、产品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这导致研发经费比较高。
在成本和市场之间,如何取舍?
林杰说,领克追求精益求精,就意味着多次打磨,每一次打磨背后就是成本。比如领克07EM-P搭载的只有豪华品牌车型才会全部使用NAPPA真皮座椅,他参与了不下五次评审。
在这次转型里,林杰也换了一种身份,从一个掌握企业发展的掌舵人,变成了“产品经理”。
为什么这么坚持?因为领克的用户对舒适、豪华天生有要求,要求高。这是挑战,是压力,但也是动力。“好的产品,会担心没市场吗?”
当然,打造出一款好产品,只是品牌转型和缔造的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要走的路很远。首当其冲的难题是,现在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在众多混动技术中,如何凸显EM-P优势,让消费者直接感知到?
林杰有想法吗?
借用任正非的一句话,“市场不会给我们时间,等着我们成长起来,它从来不是谁的妈,从不仁慈,也不会有什么耐心,流泪不可能打动它。要想活下去,必须要能杀出一条血路。”
怎么杀出血路?
“如果领克的EM-P方案想要被市场当成第一选择的话,应该怎么做?”并不好回答。
不过,王应是自信的。“领克EM-P集合了其它新能源的所有优点,是全能混动技术,城市省成本,高速无焦虑。还有3挡DHT,高速超车更迅猛,能耗和NVH表现,全面超越单挡混动车型。”
也是基于此,EM-P的成本略高,后期随着规模扩大还有下降空间,在林杰和王应看来是值得的、可接受的。
“领克要做不同,提供用户最需要的、价值最大化的功能,而非简单堆砌技术。”这不是单纯的配置或成本的问题,而是奠定品牌塑造的选择。可以说,领克走了一条又花钱、又花时间、又需要强大韧性的路线。
领克交出的答卷,是用户来批阅的。如何让用户完全感知到产品的高价值,是个考验。
写在最后:
林杰有一个苦恼。
“造一辆好车很难,造一辆好卖的车更难。”
上市成功只代表点火发射成功,能不能成功进入既定轨道,他也没有肯定答案。
作为第二代设计语言的开篇之作,领克08EM-P是一辆好车,也算得上一辆“好卖的车”,不过在经历了月销万辆的高峰之后,出现了销量的回落。
这就意味着,领克必须在07EM-P身上拿出更多的办法,让市场更为深刻地感知EM-P超级增程电动方案和领克做高端产品的诚意。
领克内部经常聊到一句话,产品是船,营销是帆,口碑是风,这是一个组合。如果营销力很强,产品力不强,那只能一时风光,船随时可能被颠覆掉。
领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领克07EM-P送入既定轨道。
“领克07 EM-P要做就要做到细分市场同级第一,就像此前领克08一样在20万元以上实现销量第一。领克07 EM-P希望在高端轿车插电细分市场中取得销量最高成绩。”
一切都是动态的,一切的成绩不可能恒定,特别是市场,就是快鱼吃慢鱼。
“成功不成功,用户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