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本篇讲述“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故事。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人。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圯上授书 立志复国
韩国地处中原,国土面积是战国七雄中最小的一个,且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可谓列强环伺。到张良出生时,韩国已经在秦国的不断攻伐下日渐衰微,公元前230年,终于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诸侯国。
张良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立志复国,无奈势单力薄。于是不惜重金招募勇士在嬴政巡行时行刺,但误中副车,功亏一篑。张良乘乱逃离现场,成了朝廷钦犯。
一天,隐姓埋名躲避朝廷追捕的张良到下邳桥头散步,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头走到跟前,故意把鞋丢到桥下说:“小孩,下去把鞋拿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老头一顿,但一看他年纪大了,就忍了下来,到桥下捡回了鞋子。
老头也不客气,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好人做到底,跪着给老头穿好了鞋子。老头没有道谢,笑着走了。
张良十分惊讶,目送老头离开。不料,走了一段路后,老头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后天刚亮时在这等我。”张良跪下说:“好。”
张良如约而来,不想老人已经先到,生气地说:“和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五天后再来吧。”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五天后,晨鸡一叫,张良就匆匆赶到了桥头,没想到老人再次抢了先说:“怎么又来晚了?五天后早点来吧。”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跑到了桥头,不一会老人也到了,高兴地说:“这样才对。”
说话间,老人拿出了一部书交给张良说:“读了这书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你十年后会发迹,十三年后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飘然离去,二人再也没有相见。
老人给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于是经常学习诵读他。
这就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的张良圯上授书的故事,类似桥段因为富于传奇色彩而在后世的武侠小说中被不断发扬光大。
另据《史记》记载,与授书老人离别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经过济北,果然看到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张良把黄石带回家,奉若神明般祭祀它。张良去世后,黄石被一并埋葬,其家人祭祀张良时,也一并祭祀黄石。
急流勇退 明哲保身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势单力孤的张良投靠了刘邦,希望借力恢复韩国。但后来项羽背信弃义杀了韩王成,张良复国梦碎,开始一心一意辅佐刘邦。由此,项羽多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对手。
史书说,张良长得像漂亮女子(状貌若妇人好女),且体弱多病,但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一个难得的奇才。正是在他的推荐下,刘邦任用大将韩信,联合楚军叛将黥布、彭越最终打败了项羽,“卒破楚者,三人之力也”。
刘邦称帝后,由于感念张良的功劳,特地让张良任意选择齐地三万户作封邑。张良拒绝了,说只想要当年和刘邦首次相遇的留县,刘邦非常感动,特地封张良留侯。
在商议定都何处时,张良再次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说服刘邦定都关中。
来到关中后,张良推说自己体弱多病,开始练习导引之术,而且不食五谷,闭门不出有一年多。
其间,刘邦有了废长立幼的念头,理由是太子刘盈“不类我”。
吕后很惊恐,有人向她推荐了张良。吕后随即让人胁迫张良给出点子,张良以这是皇帝家事、疏不间亲为由百般推托,最后不得已向吕后推荐了四位隐士来辅佐太子。
张良告诉吕后,这四位隐士是刘邦希望重用而不得的人物。请这四位隐士出山时一定要敬重,四人到来后,不用安排具体工作,能经常陪同太子入朝,让刘邦看到就成。
吕后言听计从。公元前195年,刘邦在一次酒宴上看到太子身边跟着四位“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的老者,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就是自己一直想邀请出山的四大名士。由此,刘邦感觉太子羽翼已成,彻底打消了撤换太子的念头,却不知道这又是张良的鬼点子。
吕后感激万分,想重重感谢张良,但张良却公开表示希望丢却人间俗事,“从赤松子游”。吕后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必这样苦着自己呢?”并竭力劝张良好好吃饭,张良不得已,勉强听命进食。
八年后,张良去世,谥号文成侯。他的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
不疑,不疑,不必怀疑!
张良一片苦心,可惜到公元前175年(汉孝文帝五年)时,他的儿子张不疑因不敬之罪,封国被除。
国学经典欣赏: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