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著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由中西书局出版,共120万字。本书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第一部研究生综合教材,将填补长期以来该学科教学缺少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教材的空白。
今天(5月18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新书首发式暨“新形势下古文字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在沪举行。“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席专家、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教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共同为新书揭幕。
作为一项冷门绝学,古文字学涉及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合格的古文字学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人才成长周期长,培养难度大。
观一书
知千年古文字来龙去脉
“这部教材是我们中心近年来坚持‘有组织科研’打造的一个精品,致力于成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从入门到专业的‘学习宝典’,从专业到专精的‘参考秘籍’。”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负责人刘钊教授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的编撰宗旨与亮点是:知识方面注重经典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充分利用新观点、新理论、新材料,内容方面赋予基础性、渐进性和扩展性。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研究方法,包括古文字考释、古文字与上古音、古文字与古汉语词汇、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整理、古文字工具书与数字化资源等五大专题,是学习、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者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下编大致按书写载体和时代分类,每一类选取若干原始材料进行读解,涉及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简帛、秦汉简帛、战国秦汉金文、玺印封泥陶文及其他文字等。
本书采用繁体印刷,拥有精装版(全一册)、平装版(全三册)两种版本,以供读者择选。作为教材,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从甲骨文到秦汉文字全时段的古文字,成为领域内的预备人才;作为专业书籍,它面向对古文字已有初步了解并有学习意愿的读者,助其一窥古文字研究之堂奥。
2021年,复旦大学入选首批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委共同启动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单位,本书即是“古文字工程”资助项目之一,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复旦智慧。
“一部好的教材对于整个古文字学科的建设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建构古文字学知识体系,促进古文字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教材建设可以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炼提升,促进青年学生的学习与能力提升。”黄德宽教授评价,“复旦编写的这部教材既汲取前人经验,也吸纳最新的成果,对学科、学术的发展,对人才培养都富有长远的意义。”
本书同时列入新时代复旦大学精品教材、复旦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助力复旦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生教学培养。据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是复旦编写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材“三部曲”之一,面向中小学生的通识教材、“强基计划”古文字方向的细化教材也将提上日程,从而形成“初中高”三个层级古文字专业学生教材,为古文字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注入蓬勃动力。
“此前国内高校编写过文字学相关教材,而复旦编写的这部教材首次以‘出土文献’为名,并且面向古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吴振武教授说,“这部教材由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和作者群打造,它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当今古文字学的最前沿的成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会超过以往任何教材。”
4年、13人、120万字
复旦师生的心血之作
在复旦光华楼西主楼27层,一代代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师生日夜埋首于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帛书等出土文献,遨游于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浩瀚天地,扎根冷门绝学,编织中华文明的绚烂华章。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正是中心三代学人的数十年来的学术成果积淀,教学育人的经验总结,融众人心血与智慧于此一书,成洋洋百万字之巨著。
“我们平时注重梯队建设,本书每一章甄选相应老师负责撰写,恰恰让他们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大展身手,非常契合。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人来做,各擅胜场。”刘钊对全书谋篇布局进行总体统筹,对章节编者协调安排,保证全书的整体推进有条不紊。
教材由中心13位教师集体编写,每位教师编写至少一个章节,有两个章节分别为二人、三人合著。章节编写充分发挥学者的治学与教学优势,例如蒋玉斌青年研究员擅长甲骨文研究,曾凭借对甲骨金文“蠢”字的释读获“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一等奖,收获“一字10万元”奖励,他在教材中负责下编第一章《商周甲骨文选读》的编撰;善于抽丝剥茧考释古文字的陈剑,单独编写了《古文字考释》一章,并与广濑薰雄、任攀合作编写《秦汉简帛选读》一章;擅长利用古文字研究上古音、授课颇受欢迎的张富海副教授,则编写了上编第二章《古文字与上古音》。
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每位编者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充分沟通交流。四年来,刘钊带领团队召开多次会议,让编者们互相审稿,互相校对,提出意见,审慎修改。
中心教师们将日常教学科研中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投入编撰过程中,例如编写《商周金文选读》章节的谢明文老师多次校对书稿,精益求精,数易其稿。“不独是文字方面的字斟句酌,在配图的清晰度等细节方面也不断完善,力求尽善尽美。”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专列《古文字工具书与数字化资源》一章,体现对信息化手段、数字化资源推动古文字研究的关注。该章节介绍了近两年由中心学生研发的“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贯联汗青”简牍缀合信息库,两大信息库全面整合了甲骨、简牍缀合信息,为学术检索提供极大便利,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这充分体现了中心的育人成果,载入教材之中,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冷门绝学后继有人
复旦薪火相传
古文字学是一门以铸刻或书写在遗物、遗迹上的先秦秦汉文字及其所记录的上古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一门事关文化传承的冷门绝学。与一般学科相比,古文字学人才成长周期更长、培养难度更大。
自国家启动“强基计划”以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完善课程设置,新增十一门本科课程,申报复旦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并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裘锡圭先生对学生一向非常严格,在先生的言传身教下,中心将严谨踏实的学风代代相传,对学生严格要求。”刘钊说,“除了高质量的课程培养,中心教师在学术上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渐入佳境,并始终强调学风的重要性。”
中心坚持导师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强调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一流人才,重视培养他们作为古文字人才储备军的使命感。中心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奋斗在一线的文化事业工作者,培养模式及教学成果已成为业界标杆。
古文字研究的种子播撒复旦青年学子心间,渐渐生根发芽。2023年8月,首届中国人民大学“树人杯”未来古文字学者学术征文大赛获奖名单公布,由中心陈剑教授、蒋文副研究员共同指导的复旦中文系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彭若枫的论文《据海昏侯孔子衣镜铭重思“博学而笃志”之义》获一等奖。彭若枫现已通过转段考核,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进入中心攻读硕士学位,深入开展古文字研究。
随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这部研究生教材的出版,复旦大学古文字专业人才培养将更上新的台阶。中心教师期待着,在课堂上使用复旦自主编写的教材,并随着教学科研进展而更新修订本书相关内容;同时期待它为全国古文字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贡献复旦力量,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支撑,为传承中华文明注入不竭的动力。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新形势下古文字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古文字专业学生培养与教学畅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