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出海”数字非遗承艺展在上海开幕至今,成为众多国风潮人和非遗爱好者的打卡新地标。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前,展览举办“大师带你观展”,与文博非遗专家同游“龙海遗珍”活动。
本次展览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来到上海首展现场,与观众对话中国文化与美学在AI时代的创新表达与传承发扬。“龙是中华民族突出的精神符号。数千年来,经能工巧匠之手,龙也是中国非遗技艺展现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王亚民说,“蛟龙出海,寓意进取、传承的民族精神,输出文化、交流融合的使命,展览将数字光影与非遗作品融合,展现中国传统色、传统纹样、建筑营造、书法绘画、陶瓷织染、刺绣剪纸,以及木偶戏等新视觉盛宴,叙述了泱泱中华自古文化商贸出海交流的繁盛历史传奇。”
展出的陶瓷“中国白”装置,为德化白瓷。来自千年瓷都的青年一代传承人用作品展现了德化白瓷不朽的魅力。林似钦的作品《熊猫祖师·悟》《兔儿爷》《神龙·梦》等,用现代潮流的方式表达传统题材。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赖瑞攀的作品风格独特,《云起时》极富令人振奋的动感,《惠风和畅》则把泉州惠安女的纯真美丽刻画得栩栩如生。郑清海作品《长坂坡》《唐韵》都在德化传统瓷塑基础上标新立异,赋予现代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展出的刻纸灯“破框”装置,融合了泉州花灯和泉州(李尧宝)刻纸两项国家级非遗。“花灯”提取了泉州李尧宝刻纸料丝花灯中的传统元素,将每片灯片变成独立的个体,并夸张化,突出每一片刻纸灯片上的细节。出生于泉州非遗手艺人世家的张智权,10岁开始随母亲及外婆学习刻纸、花灯技艺,是这项非遗的第五代传承人。对传统花灯的解构,是对家传技艺的再创作,也是作者对自己继承的文化遗产所尝试的探索与突破。
刻纸灯“破框”装置 主办方提供
吴为橙的《金龙》《银龙》《大尾》,以及木偶戏服龙袍,创意灵动萌态可掬。这是来自泉州的金苍绣,传承了古老的刺绣技艺,与唐代“蹙金绣”工艺相同,采用特殊针法如龙鳞甲等在罗缎的底子上,用金丝盘金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凸绣是金苍绣独特之处,能够绣出“浮雕”的效果来。
中国剪纸,纸上生花。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与3D打印古戏台,重构熙熙攘攘的市井百态。非遗艺术研究员、工艺美术大师荟子,其晕染剪纸作品《龙生九子》,则用色彩与镂空艺术勾画独特故事。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学员、“国潮少年”代表李王子,师从上海非遗“沪语说唱”传承人,在展览的“非遗小舞台”表演了一段《美食大世界》,让大师和观众们领略了这项始于宋元传承至今的上海民间曲艺,精湛的表演引得现场喝彩与掌声不断。
“蛟龙出海”数字非遗承艺展的科技亮点纷呈。在诗词书法AI长廊,龙与海的经典诗词、历代书法名家的字,与AI动作捕捉、体感粒子互动科技结合。观众穿越在这个互动装置中,行走舞动,挥毫泼墨,充分体会世界“非遗”书法艺术独特的线条和韵律,以及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审美与传承。
360°沉浸式影域,以映画光影描绘龙的故事,《飞龙乘云》《蛟龙出海》《龙生九子》《龙女乐舞》等故事结合动画与音乐,展开一场沉浸式美学盛宴。
裸眼3D龙仓宝盒,呈现从中国八大博物馆选出的九件“龙”国宝,包括: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战国龙形玉佩、东晋《洛神赋图》、唐代青龙纹砖、唐代鎏金铁芯铜龙、唐代千秋龙纹镜、清康熙白地绿彩龙纹瓷盘、清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瓷盘、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以裸眼3D科技把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龙形文物国宝,各个细节角度放大欣赏,通过前沿科技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匠心美学。
展览现场还有3D打印的龙古建筑。3D打印以数字模型与技术,临摹、复刻中国建筑艺术的标志性文化遗产——龙壁,以科技手段学习、欣赏中国古建筑和龙文化内蕴之美,是这件装置希望传达的传承之意。
展览邀请青年设计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科技为手段,以中国传统色,云纹、海水纹、龙纹等传统纹样为灵感与素材之源,创意展览主视觉。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展览以“承艺”为策展主旨,与这一主题呼应,展览也包含精心策划非遗文创市集,包括陶瓷、刺绣、竹艺、书画、茶饮等。
“蛟龙出海”数字非遗承艺展将持续到6月23日。展览期间,逢传统节气节日,将复刻古风市集,展演非遗民俗,游戏探展赢文创好礼。即将来临的夏令佳节,还将举办“端午观龙展,非遗日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