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着近30年的人工智能科研、教育、企业服务经历。
他从清华大学开始人工智能的学习和研究,用3年时间取得欧洲人工智能的发源地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其后辗转法国、德国、美国,最终毅然回到清华大学任教。
他曾在Oracle中国、IBM中国、美国Nuance等国际知名企业任职,最终选择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校园防欺凌报警设备已经部署在上千所中小学校,为青少年的安全保驾护航。
他热心人工智能科普事业,与科普中国合作并主笔国内第一部成系列的人工智能科普动画,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合作制作科普视频一百余部。他带领团队编写的《图解人工智能》一书被多家权威媒体推荐,他所公开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资料被上百所大学的教师下载、学习和使用。
他就是清华大学国家信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听觉中心副主任王东。
2022年年末至2023年年初,一款AI聊天机器人的出现,引发全球关注。从此,一个叫ChatGPT的名词为大众熟知,引发讨论大潮。
时隔近一年,Sora的发布再次引发全球瞩目,人们开始更深度思考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和应用。
实际上,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已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这则消息一发布,就引起了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工作的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王东的关注。
王东想到,人工智能经过无数科学家的积累与沉淀才有了今天的辉煌。这些积累与沉淀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这一新的思维方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未来更会成为像数学一样普适的思想工具。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所涉及到的领域广度和问题深度不断延伸,出现了严重的资料碎片化问题,甚至连人工智能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这给人工智能的初学者会带来了很多困难,极容易引起误解和盲从。
王东的思考很快落实到科普图书的出版上。2019年《人工智能》一书出版,这本书没有复杂的数学公式,使用浅显的语言来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背后的机器学习方法。然而,由于表达方式的问题,这本书仍然让初学者感觉有些困难。
于是,2021年开始,王东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合作,使用视频和动画形式讲解人工智能知识,并联合清华大学多位人工智能专家成立了AI光影社,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科普。这些科普工作在秦皇岛新一路小学等试点学校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了推广,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在科普实践中,王东、马少平老师和AI光影社的主要成员注意到形式生动、内容系统的重要性,于是又有了《图解人工智能》这本书。
在这本书出版后,收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反馈,其中有不少小学生和中学生。对于这些读者提出的问题,作者都认真做了回复。另外,有些学校已经在使用这本书和配套的教学资料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主要贡献者王东、马少平、张钹三位老师,都是人工智能科普的“行动派”。他们身体力行地参加了多项科普进乡村、科普进校园活动,在做好科研的同时,不忘作为科学家的社会担当。
马少平是张钹的学生,而王东是马少平的学生。三代清华人投身人工智能科普,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清华人“行胜于言”的风范。
5月16日晚6点30,清华大学北京国家信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听觉研究中心副主任、《图解人工智能》等图书作者王东,将会做客半月谈、新华出版社、清华社视频号直播间,讲解《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与发展展望》,权威解读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