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观沂南县蒲汪镇中心小学热气腾腾的“家长夜校”的过程中,我被触动到了。
“85后”宝妈秦证证,育有一儿一女。她曾效仿“孟母三迁”,想方设法把大宝送去县城读书,但由于对家庭教育不够精通,孩子小时候没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她一直为此自责。二宝出生后,她意识到家庭教育一刻也不能耽搁。
另一位农村家长,平时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经常陪着孩子写作业、读书,甚至提出来请学校老师“陪读”。但这种心急火燎的状态,非但没能走进孩子心里,还导致孩子对学习望而生怯。家长的好心最终没能办好事。
面对孩子,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相比城里家长方法上的灵活多样,大部分农村家长受限于外出务工或前期认识层面的影响,在家庭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欠缺,因此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面对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这一课谁来补?蒲汪镇中心小学校长刘庆伟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于是他提出了办“家长夜校”的想法,只要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家校就有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在沂南县蒲汪镇中心小学第17期“家长夜校”现场,校长刘庆伟(左)的发言赢得了家长的热烈掌声。
眨眼间,“家长夜校”已经走过17期。家长们的态度也从刚开始“是不是搞搞活动而已”的质疑和应付心态,到主动前来参与沟通交流和碰撞。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是对家庭教育的信心。
秦证证的故事也有了后续。一个陈旧的笔记本上,她歪歪扭扭却认真地记录下了家长、老师分享的“办法”:家长如何陪伴孩子,请常说“你来试试看”,请常说“这件事你可以自己选择”,请常说“我看到你的进步了”……在页面最醒目的地方,她用力写下了“一语惊醒梦中人”。
如今,面对孩子,秦证证已逐步从迷茫走向了释怀。打工之余,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孩子的事一刻也不能耽误,我只有多学习,才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自从参加了“家长夜校”,孩子出现问题后,她会第一时间从自身找原因。她坚信,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就要做什么样的人。
像秦证证一样受益的家长有很多。其实,在做“家长夜校”之前,刘庆伟也没有成功的经验,甚至还遭遇过不解和质疑,但他坚信一点:做起来,总比待在那里要强。他常说一句话:“先开枪,后瞄准。先做起来,再看效果。”
他想,干教育如果只是原地踏步、犹豫不决,将会错失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事实也证明,通过办“家长夜校”,他们成功引领一方百姓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家庭教育观,相信孩子会逐渐从中受益,量变一定会产生质的效果。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更多生源向城市涌入,乡村教育不可避免地遭遇冲击,有村小因生源缩减被撤并,农村家长“盼望家门口有所好学校”的声音更强烈。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有人站出来,助力农村孩子成长,赋能农村家庭的未来。
乡村教育,需要更多“刘庆伟”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