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Model Y细节狂魔登场!”
近日浏览某资讯平台,竟然发现特斯拉开始打广告,瞬间惊呆了。
但随后也释然了——现在的特斯拉,打广告真的不算丢人。
毕竟那啥,竞争对手都冲上来撕咬了,此时再不主动出击,更待何时?
尤其是小米,在公布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定”数量后,即便是特斯拉,也得掂量掂量接下来该怎么接招了。
而在资讯平台上投放广告,显然是特斯拉的祭出的组合策略之一。
其实在广告之外,特斯拉也有其他招数。
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特斯拉官方账号放出的7月购车优惠,是8000元保险补贴、5年0息金融政策、8000元车漆选装礼金、特惠充电权益三选一。
实话实话,这都是非常非常实用的配置。
尤其是5年0息,基本算是直接把优惠给到了用户。
当然也有人说,这不是变相降价吗?
无所谓,对于特斯拉而言,保持在中国市场的深度参与,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不要忘了,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还是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只有稳住了中国市场,特斯拉才能在北美、欧洲继续跑马圈地。
而且时间很紧张。
因为除了北美之外,中国电动车企业正在包括欧洲在内的所有战场,和特斯拉决战。
对于特斯拉而言,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其在欧洲的月度销量,竟然被比亚迪超越。
汽车数据情报公司Jato Dynamics的数据显示,4月份比亚迪在欧洲注册了7231台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了169%;同期特斯拉注册量为7165台,同比下降了49%。
这是一个不祥预兆。
有分析师认为,这是欧洲汽车市场的分水岭——因为比亚迪实际上是在2022年才开始全面拓展欧洲市场。
情势危急,特斯拉没必要继续保持不打广告的金身了。
但这真的很难。
要知道,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公开宣称“讨厌广告”,甚至解散公关团队,坚持“产品即广告”的理念。
早在2015年,马斯克接受央视《创新之路》的采访时被问:特斯拉的营销策略是什么?
马斯克当时这样回答:我讨厌营销这个词。
具体到汽车而言,马斯克宁愿花大价钱把一台骚红Roadster跑车发射到太空,也不愿意在地球上撒钱打广告。
马斯克看还声称自己“鄙视”广告,并公开反对为推广自己的品牌而支付任何费用的想法。
“特斯拉不做广告,也不支付代言费”。
马斯克表示,“我们用这些钱来打造伟大的产品”。
另外,在马斯克不打广告的影响下,特斯拉没有CMO,没有外部代理商,甚至解散了PR团队。
这让特斯拉成为一个特别的公司。
但随着竞争加剧,特斯拉开始转变想法。
后来,特斯拉开始在Facebook、Instagram等海外平台打广告。
这一转变被网友戏称为“马斯克的低头时刻”。
可见在销量压力下,即便是最固执的颠覆者,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特斯拉开始打广告,但依然比较含蓄。
比如保险补贴,金融政策与选装补贴等。
这套策略延续了特斯拉“避免直接降价”的定价哲学,既刺激销量又不损伤品牌溢价。
用户对此也完全理解,毕竟这能维持高端形象。
另外,特斯拉也遭遇了一些效果不佳的“事件营销”。
比如Cybertruck防弹玻璃演示失败。
现在特斯拉转向付费广告渠道,标志着其从“注意力革命”回归传统营销逻辑。
当然,特斯拉策略急转弯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品牌的集体崛起。
2025年5月,小米YU7发布即引爆市场:大定订单1小时接近30万辆,标准版交付等待期长达53周。
尽管Model Y凭借每百公里11.9kWh的能耗效率(小米YU7为13.3kWh)保持技术优势,但小米的生态协同与快速迭代能力已构成实质威胁。
更严峻的是,中国正形成“群狼战术”:蔚来、小鹏、理想等,都在和特斯拉竞争。
当技术代差被抹平,特斯拉的护城河正被中国企业的集体创新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