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正推动着城市不断向前迈进。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斐然: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创新平台大量涌现,技术交易市场日益活跃。
上海、深圳、杭州等标杆城市凭借独特模式脱颖而出。上海以国际化科创生态汇聚资源,深圳依靠民企主导型创新激发活力,杭州借助数字经济赋能平台企业。
这些城市成功的背后,有着各自的关键要素:或是全球视野与资源整合,或是灵活机制与完善产业链,又或是深厚数字基础与优越政策环境。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标杆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深度分析报告(2025 版)》,深入剖析全国重点产业规划及整体科技创新状况,详细解读上海、深圳、杭州等十个标杆城市的产业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秘诀,并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报告现在可以申请限时“免费阅读”,请搜索“中投顾问”,进入公司官网后,任意联系方式均可联系申请。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排头兵,常州在产能规模与产业集聚度上成绩斐然,但也面临技术“卡脖子”、产能过剩、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新能源之都”到“全球产业高地”的跨越,常州正以技术突围、出海战略和人才飞地为破局抓手,同时锚定未来发展方向,谋划产业升级新蓝图。
一、破局路径:突破发展瓶颈的创新实践
(一)技术突围:攻克核心技术壁垒
在碳化硅功率器件领域,常州联合微电子中心(UMEC)组建专项攻关团队,聚焦车规级碳化硅芯片研发。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发出的碳化硅MOSFET器件导通电阻较传统硅基器件降低40%,功率密度提升3倍。依托规划中的车规芯片中试线,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届时可使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效率提升至98%,续航里程增加15%。
产学研合作方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联合181家产学研用单位,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已解决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电机高效冷却等23项关键技术难题。例如,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助力本地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
(二)出海战略:拓展国际市场版图
海外基地建设上,常州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宁德时代匈牙利10GWh动力电池工厂已投产,产品供应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蜂巢能源印尼基地规划产能20GWh,配套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效规避欧盟碳关税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贸易壁垒。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0%,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达45%。
在加氢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常州试点“油氢合建”新模式,已建成5座加氢站,单站日加氢能力达500kg。通过支持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加氢站网络,同步输出制氢储氢技术,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走出去”。
(三)人才飞地:构建创新人才生态
上海张江和北京中关村研发中心已吸引超300名高端人才入驻,重点攻关智能驾驶算法、车规芯片设计等前沿技术。研发成果通过“技术直通车”快速导入常州生产基地,如上海团队开发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从原型到量产仅用8个月,使本地车企产品迭代周期缩短40%。
人才政策方面,常州推出“龙城英才计划2.0”,对合成生物、氢能等新兴领域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资助和购房补贴。“政企直通车”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键申报”,2024年累计兑现补贴超3亿元,人才净流入率同比提升25%。
二、未来方向:打造全球产业新高地
(一)建设“全球动力电池之都”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聚焦固态电池研发,已建成国内首条GWh级半固态电池中试线。计划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循环寿命超5000次。同时,研究院牵头制定固态电池安全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全球锂电产业联盟由常州联合特斯拉、松下等30家国际企业发起成立,将围绕电池回收利用制定国际标准。规划建立全球电池碳足迹数据库,推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提升常州在全球锂电产业的话语权。
(二)构建智能网联汽车高地
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中心在溧阳投建,规划120公里开放测试道路,涵盖高速、城市、乡村等全场景。首批开放L4级自动驾驶路权,吸引百度阿波罗、小马智行等企业入驻测试。中心配套建设5G-V2X车路协同系统,可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的毫秒级通信。
“新能源汽车+元宇宙”融合方面,常州企业联合高校开发车载AR-HUD系统,可实时投射导航、路况预警等信息,提升驾驶安全性。规划建设虚拟驾驶仿真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自动驾驶算法,预计2026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三)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聚焦车规芯片、线控底盘等薄弱环节。车规芯片中试线计划投资50亿元,重点突破MCU芯片、传感器芯片等产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引入华润微电子等企业,打造从材料生长到器件封装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生态建设方面,常州将深化“链长制”,围绕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6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精准招商。目标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集聚企业超6000家,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