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印象申刻——海上名家汤兆基、涂建共、吴承斌、张炜羽篆刻四人展”在上海胡问遂艺术馆对外展出。展览除展出四人印作外,同时展出的还有胡问遂先生的自用印,其中包含来楚生、陈巨来、叶露渊、钱君匋等名家的篆刻精品,此外,展览还呈现了部分铭刻类作品,有紫砂、砚台、臂搁等文房篆刻衍生展品。
展出现场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极其悠长,几乎与汉字同时出现。但真正的中国篆刻艺术形式表现,大抵是经历了古今三次高峰期,第一次高峰以战国、秦汉为限,战国时期各系的 印发达,形式多样,既有典雅的贵族审美,也有私印的率真自由。元明清时期,王冕以花乳石为印材,开拓了之前印材仅为金印铜玉的天地,文人印滥觞于此。因为,传统文人的加入,从而使篆刻真正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审美形式本体表现,尤其是文人印语的诗句化,闲章把玩成为其时文人的标配,提高了篆刻艺术的创作高度,名家辈出,成就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又一个高峰。历史进入近现代,随着中国传统诗书画印文化艺术愈发成熟,篆刻艺术在院派、浙派之后,涌现出赵之谦、吴昌硕等绝代高手,造就海派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上海也成为中国近现代篆刻艺术的重镇,海派印风几乎代表了近现代篆刻艺术形式本体审美的表达,一直在全国有着较高的地位。
“印象申刻”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近二十年来,海派文化中的诗书画印艺术表现,再次得到振兴焕发,尤其是素来被世人称许的海派篆刻艺术,更是有着稳定的队伍和后起之秀。
展出现场
为了宣传印学艺术,弘扬海派印风,上海胡问遂艺术馆的策展团队专门策划举办“印象申刻”海派篆刻艺术展,邀请海派名家汤兆基、涂建共、吴承斌、张炜羽等四位参展,创作50方印章,以实物和印屏多种形式展示出来。同时展出的还有胡问遂先生的自用印,其中包含来楚生、陈巨来、叶露渊、钱君匋、胡考、吴子建、徐云叔、陈茗屋、韩天衡、童衍方等名家的篆刻精品。
汤兆基《乐此不疲》30X30 mm
生于1942年的汤兆基是参展篆刻家中年龄最大,已有82岁,他曾师承白蕉、钱君匋、申石伽等大家,长期从事牡丹文化研究与创作,建有汤兆基美术馆、汤兆基艺术馆,出版有《紫墨映金》《花径如梦》《篆刻自学与欣赏》等书籍。
汤兆基 《行道有福》原石 31X31mm
“篆刻,锲而不舍,镌刻的其实是人生。上海篆刻有着清晰的传承,一直注重秦汉,刻印章也一定要从秦汉印进去,我之前从钱君匋先生学习,白蕉先生给予指导,后来又从申石伽先生学习,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中国艺术讲究诗书画印,所以应该把篆刻努力地做好。我记得我父亲有一方印,那是1950年代,是方介堪先生刻的,我时常想起那方印,对我有很多的启示。”汤兆基对澎湃新闻说。
吴承斌《读万卷书 行千里路》49×49 mm
参展的涂建共生于1954年,湖北黄冈人。字同和,别署和斋。供职于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吴承斌,1956年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吴承斌篆刻留真》《历代书法篆刻心经》等;张炜羽,1964 年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涂建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1X41 mm
“我的篆刻创作过程,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得其乐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我已迈入古稀之年,白发日增。老有所学,亦有所为,‘知白守黑’,老来有事可做,做自己喜欢之事,很满足了。”涂建共说。
“我自读中学始握刀习印,忽忽已四十余载。刻印尚韵味,深信入古越深,创作变化益丰。”张炜羽在创作感言中说。
张炜羽 《敬事而信》31×31 mm
张炜羽《上善若水》26×26 mm
展览同时展出了不少胡问遂先生部分自用印,如来楚生《书意日新》、吴子健《长寿》等,此外,还有陈巨来、叶露渊、钱君匋、胡考、徐云叔、陈茗屋、韩天衡、童衍方等名家的篆刻精品。
来楚生 《 书意日新》
吴子健 《 长寿》
参展者及嘉宾合影
据悉,此次展览开幕式由胡问遂艺术馆章尚敏主持,由上海市书协副主席晁玉奎宣布展览开幕。展览将持续至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