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价格战会更加激烈,而且毛利率在15%以上的车企才能活下去,而卖一辆亏一辆的品牌,很可能活不下去。”“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过度饱和,竞争导致价格越来越低,但这将难以为继。”临近年底,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不久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在2024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上表示,以降价作为增加销量的手段已经逐渐乏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预期。他认为,供求严重失衡是价格战背后的根本原因。供需失衡的矛盾难以解决,价格战的后果只能是加速整合。
有统计显示,今年已经上市的60款全新新能源汽车中,有超过50款月销量低于1000辆。2024年1~9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零售销量排名前3的市场份额达到48.5%,前5市场份额合计59.8%,前10合计78.1%。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降价乏力、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下,行业正在酝酿新的变局。
访谈嘉宾: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 刘瑞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 师建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青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 许海东
中国汽车流通学会副秘书长 郎学红
(排名不分先后)
降价乏力
竞争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
《中国汽车报》:汽车领域的价格战似乎已经开始乏力,当前仍在持续的降价行为还能发挥多大作用?
师建华:竞争有很多方式,降价只是其中一种手段,但这种手段不能过度使用。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还需要在产品质量、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下功夫。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已经没什么降价空间了,我们还是要踏实做好产品和服务,不能一味地降价,而是要坚持长期主义,做好产品。
如果降价演变成价格战,最后拼的就是质量了。以牺牲产品质量来支撑价格战并不是长久之计。质量下降,必然会牺牲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使得消费者不敢消费,损害市场。价格战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竞争手段,企业还是要在性价比方面下功夫。
不过,可以理解的是,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身在江湖也是身不由己。可能只有等竞争到了一定阶段,产业重新整合,形成相对稳定的企业共存状态后,“卷”的局面才会没那么严重。
许海东:虽然大家都不得不降价,但总体上,大家对价格战这件事都是深恶痛绝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已经没有什么下降的空间了,但目前的市场状态明确告诉大家,没有销量就没有未来。为了拼销量,留在台上,大家都不得不拼命降价,苦苦熬着。后续不排除一些企业为了销量还会再降价,但空间的确没有了。目前包括政府、行业机构各方也都在呼吁不要打价格战,希望行业能够回归理性,健康发展。
王青:降价有系统性降价和周期性降价两种。此前,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了一两年的价格战就是一种系统性降价;而中国市场通常会在年底出现的促销则是周期性降价。目前来看,年底的这种周期性降价可能还会出现。
《中国汽车报》:降级促销带来了哪些恶劣后果?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可能会给未来的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王青:降价对市场的影响,更大的是对稳定的价格预期的影响。降价会影响消费预期,一些消费者可能会有越降价越不买的心理。而持续的价格下降必然会对企业的利润水平等产生不利影响。
安庆衡:降价不仅对车企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供应商、消费者都有很大的影响。越降价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就会越强,反而会影响销量。
目前,企业效益下降等问题比较突出。没有效益,企业的研发、投资、员工收入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造车新势力,如果融不到钱,就很难维持下去。当下,行业、企业都过于强调销量了,而对企业的经营效益等问题关注不够。这样的情况很危险,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讨,加强对企业效益下降等问题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向良性轨道发展。
刘瑞:降价乏力、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等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到了需要垄断的阶段,因为竞争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就需要垄断的出现。当然,这种垄断是合理的垄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模效益基础上,实现必要的汽车内部的行业重组。这是一个客观的市场规律。从汽车行业目前的情况看,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引导重组,形成几个头部企业的良性竞争的话,市场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新能源汽车行业
不能只靠政策救场
《中国汽车报》:怎么看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在供需不平衡下应该怎样扩大中国市场的内生动力?今年的以旧换新政策是否应该延续?
安庆衡:以旧换新等促消费的政策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发挥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对中低端汽车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刺激作用。以旧换新旨在鼓励淘汰技术落后、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
当前,车市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出手干预,做出正确的引导,鼓励行业主动调整,兼并重组,健全退出机制。而不是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拿出真金白银出手“救场”。
兼并重组是历史的必然。新势力今后不会单独存在,最后汽车行业将演变成少数企业并存、互相比拼、共同发展的局面,并走向世界。
师建华:以目前的态势看,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极有可能突破1200万辆。但政策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今年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的确对汽车消费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临时性的促消费政策,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透支明年的消费。即使政策会持续,但今年实施发挥了作用,明年不一定也会发挥作用。要想稳定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还是要有稳定的消费环境,以及可靠的产品品质。
许海东:按照一些促消费政策的规划,大部分政策都不只是局限在今年,而是持续到2025年或者2027年。个人判断,今年的一些促汽车消费的政策在明年还可能持续。至于今年的促销费政策是否会透支明年的消费,还要看政策能否延续。如果相关政策不能持续,那么今年最后两个月可能会出现透支明年消费的情况。不过也要看总体经济发展情况,汽车消费和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关系,经济越好,汽车消费也会不断好转。
我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规模极有可能达到1250万辆,明年有可能超过1500万辆。
王青:明年的以旧换新等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大概率会持续,因为市场需要稳定预期,这就需要政策保持持续性。在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刺激汽车消费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不过,政策的优惠力度可能会有所调整。值得关注的是,按照原来的规划,购置税减免的政策在明年年底到期,从这个角度看,可能会对明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起到刺激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
已经进入新的整合周期
《中国汽车报》:事实上,今年的汽车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合资企业频频爆出裁员关厂的消息,年底各大汽车集团也开始战略收缩,一些发展不力的车企被淘汰出局或还在苦苦挣扎。明年之后车企会面临更迅速的分化和加速淘汰吗?一些企业消失或被收购会在明年集中爆发吗?面对市场调整,企业要如何应对?
师建华:我认为,不太好用淘汰赛来判断现在的汽车市场。在这个充分市场化竞争的市场,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则,好的会更好,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会被淘汰。这么多企业不可能每家企业都火,还是得看谁能坚持下去,谁能做好产品、服务和品牌。值得肯定的是,目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每家企业都在想尽办法生存下去,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更好的品牌。
刘瑞: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做新能源汽车,发展混乱,亟须重组。市场会进行自然淘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抵触和限制,也会加快中国市场的淘汰速度,因为实力单薄的企业是无法应对的。等那些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后,新能源汽车行业会形成3~4家大集团公司引领发展的局面,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品牌力、产品力和服务能力,会提供有较强品牌优势的产品,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市场发展状态。
许海东: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早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现阶段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兼并重组的速度在加快。从当下的形势来看,销量达不到目标、现金流出现危机、融不到钱,都可能让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我们判断,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家企业要想实现基本的收支平衡,需要达到20万辆的年产销量的规模。目前,大家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包括降价促销也是企业的一种策略,希望能借此达成一定的销量规模,保留活下去的可能。
安庆衡:德国是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在当地,很多企业面临销量下降等问题时,会主动做出关停工厂等战略调整,而不是一味地降价。我们需要从德国车企的战略调整中,吸取经验,主动调整。
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来看,经过产品技术快速迭代的周期后,车企之间的竞争,最终会趋向规模和效率的竞争。伴随着价格战,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淘汰赛正在加速,每一家车企也都渴望在体量和效率方面掌握更多的筹码。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在加速转向规模和效率的竞争。
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但同比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众多新能源车企承受更多压力,分化也会随之加快。
郎学红:新能源汽车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必然会进入一个转型变革的阶段,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这种竞争是残酷的,也在所难免,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被淘汰。落后产能被出清,行业也会在调整后步入有序发展阶段,但这个过程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很难判断。
王青: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新的整合周期,降级空间被压缩,企业经营能力下滑,创新和研发能力下降,必然会加速兼并重组的进程。国家也在鼓励兼并重组,鼓励引导行业企业调整。
当新能源汽车占有率提高到50%以后,增速必然会下降,行业就会从大家共同快速做大蛋糕转向瓜分蛋糕的阶段,行业集中度也会进一步增强。目前,正处于行业调整的初始阶段。
企业要顺应规律主动求变
《中国汽车报》:供需不平衡意味着淘汰在所难免,需要提前健全退出机制和重组引导。怎么看新能源汽车行业后续的调整?
刘瑞:我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到了需要国家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支持重组的时候了。这方面,家电等其他行业已经有过类似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有很多家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电产品生产厂家,经过产业调整、兼并重组发展到今天,就剩下5~6家,但也形成了相对良性的竞争状态。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想做大做强,都想达成良好的规模效益。这时候可能就需要有企业主动出击,通过重组率先做大,或者“抱团取暖”。这是大家都必须考虑的事情,不能只顾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情况会加剧行业的混乱。这是经济规律,搞汽车的人要懂经济规律,顺应规律主动求变,而不是对抗经济规律。
安庆衡: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淘汰早已开始,其中,一批企业已经被淘汰,一批企业正在苟延残喘,靠艰难的融资维持,实际上已被淘汰。当电动智能汽车进入智能驾驶竞争下半场,一些还停留在1.0阶段的车企已经没有多少机会追赶前行者了;今后的竞争会更激烈,给企业失误的机会不多,一旦战略失误,也会败下阵来;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有限的几家企业生存下来。
凡是在市场中存活下来且发展出色的企业都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也是企业竞争的抓手。能否尽快掌握高水平的核心技术是对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最大的挑战。
王青:新能源汽车有两大产业属性,制造型和资本市场型。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的过程,集中度一定会很低,因为增量可以容纳更多企业。但占有率超过50%,从做蛋糕变成分蛋糕后,兼并重组一定会进行,规模大、服务好、品质高的企业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个时候,企业需要做好异质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做好产品、服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