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DeepSeek帮我简单整理了下,小米SU7各种超速处罚案例。
简单三秒的检索,就出来了已经公开的、恶劣的超速飙车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已经被互联网公开的:
湖南高速飙车230km/h案例、城市道路4秒飙车至146km/h案例、福建超速150km/h事故案例、广州市区飙车178km/h案例、江西高速飙车173km/h案例等等。
我们一直说,加速快,不是电车的优势。
所有的电车,只要价格上了十几万,企业都会用上双电机,加速甚至都要比燃油车时代,40万以上的油车要快。
所谓的性能是平权了,但安全性呢?
小米SU7在网上,被一部分人调侃成“黄毛座驾”,真的不是没有原因,所谓的“黄毛”只是一种调侃,更多代表的是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对速度有着更高的渴望,更希望得到马路行人的“注目礼”。
但问题的关键是,汽车不是其它商品,它关系到马路参与者的人身安全。
前两天,ZEEKR发布会上提到了一个经典营销话术,94年的时候,倍耐力做了个专业话术,叫“Power is Nothing Without Control”,翻译过来就是“失控的动力,一文不值”。
动力虽然快,但前提一定要安全,一定要可控。
动力只是汽车上的附属品,可以不要动力,但一定不能让动力过强而且不可控,即便是赛车、F1,它们的动力也都是可控的。
我们了解的赛车非常快,但标定的大大大前提是,动力一定是可控的。
不受控的动力会以更快的速度摧毁一台车,毁掉一个生命,这绝对不是夸张形容词,雷军的几句“放肆”营销话术,比如说:
动力不是参数,而是信仰。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轰动踏板,感受灵魂共鸣。
这些无一不在诱导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开启灵魂释放模式,但年轻消费者又有几个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情绪不受控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那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宣传语?
前两天,余承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有些车真的只是要快,不要安全。
无论这些企业的出发点是什么,但都非常客观的说明了一个道理,汽车不是信仰产品,加速更不是炫耀的资本。
把一台电车做得很快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20万的,加速超过了100多万的保时捷911,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你花20万买的车有4秒加速,我花15万的车加速6秒,本质上对于一台家用车来说有什么区别吗?第一市区不允许你去飙车,第二超速一定是违法的。
车辆失控打滑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懊恼为什么刚才要开那么快,不会有人想着如果再快一点就好了。
这时候灵魂的共鸣还重要吗?人都是需要回归到踏实的状态中好好生活,所谓的加速快都是一时的情绪价值,一台车追求的东西,远远不是几秒加速这么肤浅的东西。
成熟的企业一定是宣传安全、实用价值,在获得市场份额的同时,还要去教导、引导消费者好好开车,安全第一。
而不是在一番拉动情绪之后,告诉消费者敬畏速度。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听到“速度不是参数,而是信仰”之后,早就把敬畏速度放在一旁了。
我们之前也说过,成熟的人从来都不会在路上飙车,因为命是自己的,同时路人的命,也有可能在自己的脚下。
油车时代,性能车的价格极高,心智不成熟的人基本上买不起,就算是买得起,占比也非常小。电车时代,性能平权不一定是个好事儿,本身性能的另一面,就是速度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