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一段名为“甲亢哥重庆夜景上大分”的视频火遍全网。镜头中,重庆洪崖洞的璀璨灯火与两江交汇的流光溢彩,一时间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同样在在几天前,汽车冠名了无人机表演秀,助力重庆城市顶流无人机表演常态化。这一举措既为城市文旅注入科技感,也让这家扎根重庆40年的车企再次成为焦点。
重庆,这座“8D魔幻城市”,已成为中国文旅与经济活力的代名词;而长安汽车,则用一场“空中宣言”宣告:企业与重庆紧密相连,也必将随着重庆冲高的势头一道,一飞冲天。
从“引进来”到“自己干”
1984年,长安汽车正式开始进入民用汽车领域,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引进来”的先锋。先后与与福特、马自达、铃木等当时来自美国、日本等汽车发达国家的品牌携手建立合资公司,不仅让长安积累了制造经验,更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成熟。
截至2024年,长安合资品牌年销量仍贡献显著。但长安从来不是那个只奉行拿来主义的汽车品牌。长安汽车的目标,一直是学到先进的技术,壮大中国的汽车工业。
2017年,长安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
以“香格里拉”(新能源)、“北斗天枢”(智能化)、“海纳百川”(全球化)三大计划为核心,开启全面转型。
此后,长安汽车正式推进自有技术的进化。在燃油车领域内、集强劲动力与超低能耗的蓝鲸动力为,成为了长安打响技术突破的第一枪。
随之而来的,是电动化品牌与产品矩阵的快速成型。深蓝、阿维塔、启源三大品牌覆盖中高端至主流市场,2024年新能源销量达73.5万辆,同比增长52.8%。
随后,长安汽车马不停蹄地推进智能化技术的与架构的搭建。中央环网架构SDA、天枢AI大模型、APA7.0无人泊车等技术落地,2024年申请专利数达到了3365件,智能化专利量居行业榜首。
2024年,长安汽车总销量268.4万辆,营收2767亿元,海外销量53.6万辆,稳居中国品牌前三。自此,从引进来学技术,到自己干创领先,长安汽车用40年的时间,在重庆实现了自身的完美蜕变,真正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前进的领军者之一。
但,锐意进取的长安汽车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的目标从地面转移到了天空,从汽车制造商到“立体出行科技公司”,长安汽车的目标是“起飞”。
低空经济,长安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12月,长安与亿航智能签署协议,宣布未来5年投入超200亿元研发飞行汽车、按照长安的规划,首款飞行汽车产品计划于2025年底试飞,2028年量产人形机器人。
这一布局标志着长安正式进军低空经济,探索陆海空立体出行生态。
看起来有些突兀,但其实这正是未来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方向。此前,包括小鹏在内的多家新造车企业,都已经将目标放在了这个地方。而长安汽车率先布局,正是为了在日后可能的低空经济产品体系的争夺中,提前布局,占据有利位置。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兴技术成果的飞行汽车,在打造的过程中,本身就会推动企业实现更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普及、以及广泛的应用。
比如,飞行汽车所需的感知技术、AI算法与车载系统,可直接赋能地面车型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与交互体验。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涉及电池、材料、通信等领域,将与长安现有新能源技术形成互补。
更重要的是,通过高端科技标签,将毫无疑问地将有可能回过头来,赋能包括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品牌的智能化形象。
因此,对于长安汽车而言,飞行汽车项目仅是起点,长安汽车的目标从来都是致力于打造“数智新汽车”——兼具移动空间、计算终端、储能单元等多重功能,连接“人-车-家-办公”全场景。
也就是,永远看远一步,永远前瞻未来。
全球化,从重庆到世界的“三级跳”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逐渐成熟与壮大,不仅仅满足国内市场的争夺,而是将目标投向全球市场,是一个中国汽车大厂蜕变成为全球汽车大厂的必经之路。而长安汽车也早已开始推进自己的全球化道路了。
2024年,长安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快速增长,达到了53.6万辆。
2024年,长安海外营收324亿元,同比增长57.9%,新能源占比提升至46.5%。其目标不仅是卖车,更通过技术合作(如华为智驾、宁德时代电池)构建全球生态,向“世界一流汽车品牌”进发。
而在2025年,长安的全球化战略以“1+5+2”为框架,海外销量100万辆、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也已经初步展现出成果。泰国罗勇工厂投产右舵车,独联体KD项目落地;欧洲品牌发布会、巴西子公司设立、中东非三大品牌导入、新建8个海外经营主体、550个渠道网点,物流网络覆盖28条线路。
毫无疑问,长安汽车已经准备好,从重庆出发,走向全球市场。
从洪崖洞的无人机表演到曼谷工厂的机器轰鸣,从蓝鲸发动机的轰鸣到飞行汽车的试飞倒计时,长安汽车的每一步都在重构“车企”的边界。
从地面竞争到低空经济的立体布局。从燃油车龙头到智能化与新能源的“双轮驱动”,从重庆名片到全球市场的中国代表。长安汽车,正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而对长安汽车而言,自身品牌的快速“起飞”,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家中国车企在全球产业变革中争夺话语权的缩影。有理由相信,不管两大车企的重组最终走向何方,长安都会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就像前一个163年那样。